1. 寫一句既有比喻又有夸張的句子
巨浪好像一只巨大的手在撕扯著湖中的漁船,狂風在空中呼嘯,好像是從地獄傳來的哀嚎,令人毛骨悚然,那麼尖利,那麼恐怖,那麼絕望.
理想是筆,寫出人生之光
理想是光,照亮黑暗的街
理想是街,走出自己的路
理想是路,帶你走向成功
理想是風,吹起飽滿的帆
理想是帆,帶起前進的船
理想是船,駛向憧憬的海
理想是海,載你向遙遠的彼岸
理想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理想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理想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理想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理想是水,澆出生命的苗;
理想是苗,長出生命的樹;
理想是樹,開出生命的花;
理想是花,結出生命的果!
2. 有比喻夸張的句子不下5個300字左右
有比喻和夸張的句子:
1) 那座樓房好象捅破了天。
2) 看,那瀑布好象比銀河長比峽谷寬。
3) 這酒真香啊,香得一聞就能醉倒。
4) 今天的太陽熱的仿佛我們待在一個大烤箱中。
5) 今天的陽光,如熱辣的火球,仿佛要將人們灼傷似的。
6) 一表揚他,他的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
7) 這喊聲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8) 這個房間非常小,只有巴掌那麼大。
9) 教室里非常靜,連頭發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聽得到。
10) 這個蘋果非常酸,咬一口就能把牙酸掉。
11) 我一點胃口也沒有,飯沒入口,人就飽了。
12) 他餓得都可以把一頭大象給吃了。
13) 京滬高速公路真長啊,仿佛與天相連!
14) 桂花開了,可真香,香飄十里。
15) 看他渴的樣子,好像要把這湖水喝干一樣。
16) 他家非常窮,窮得都揭不開鍋了。
3. 作文里帶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的句子,200字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仿佛)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胡子坐在墻角里吸旱煙。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 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
(擬人)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三千丈”為擴大夸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夸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后一事物“下火”夸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夸張方式為超前夸張) (5)對比 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骨。 (6)對偶 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扇面對) (7)排比 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 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
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9)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 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 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
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