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別的詞表達說字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形容用文字難以表達所要說的話的語句

詞不達意 達:表達。

詞句不能充分、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 詞窮理屈 指理由虧屈,無話可說 念念有詞 念念:連續不斷地念叨;有詞:有像歌訣一樣的詞語。舊指和尚念經,現指低聲自語或含糊不清地說個不停 不贊一詞 一句話也不說。

陳詞濫調 陳:陳舊,陳腐;濫:浮泛不合實際。指陳腐、空泛的論調。

詞不逮理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

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詞鈍意虛 形容由于心虛而說話吞吞吐吐。

詞窮理極 窮:完,盡;極:終,到頭。把話說完,把理講透。

大放厥詞 厥:其,他的;詞:文辭,言辭。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

現用來指大發議論。 大張其詞 張:宣揚。

大肆宣揚某種說法。 各執一詞 執:堅持。

各人堅持各人的說法。形容意見不一致。

過甚其詞 詞:話,言詞;甚:超過。指話說得過分,不符合實際情況。

含糊其詞 含糊:不明確,不清晰。詞:話語。

故意把話說得模棱兩可,不清楚,不明確。 理屈詞窮 屈:短,虧;窮:盡。

由于理虧而無話可說。 慷慨陳詞 慷慨:情緒激動,充滿正氣;陳:陳述;詞:言詞。

指意氣激昂地陳述自己的見解。 夸大其詞 把事情說得超過原有的程度。

空費詞說 說的話別人不聽,等于白說。 砌詞捏控 捏造事實來控告。

強詞奪理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虛詞詭說 虛:虛假;詭:欺詐。虛假不實的話。

一面之詞 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 淫詞艷曲 黃色的、不健康的詩歌、詞曲。

支吾其詞 支吾:說話含混躲閃。指用含混的話搪塞應付,以掩蓋真實情況。

張大其詞 張大:夸大。說話寫文章將內容夸大。

淫詞穢語 淫蕩猥褻的言詞。同“淫詞褻語”。

故甚其詞 〖解釋〗指說話故意夸大,脫離事實。 閃爍其詞 〖解釋〗言語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隱約其詞 〖解釋〗指語意隱晦不明或說話躲躲閃閃。亦作“隱約其辭”。

諂詞令色 說奉承人家的話,扮作討好人家的表情。《東周列國志》八○回:“勾踐為人機險,今為釜中之魚,命制庖人故諂詞令色,以求免刑誅。”

陳言膚詞 陳舊而膚淺的言詞。 出詞吐氣 猶談吐。

出言吐詞 見“出言吐氣”。 詞不逮意 猶言詞不達意。

詞華典贍 文詞華麗,用典周備。 詞清訟簡 詞訟清簡。

謂獄訟稀少,政事清閑。 詞窮理盡 謂再也找不到理由,無話可說。

詞窮理絕 同“詞窮理盡”。 詞無枝葉 詞:言詞,詞句。

形容文字簡煉,無枝蔓之辭。 詞嚴義密 措詞嚴謹,道理周密。

詞嚴義正 措詞嚴肅,道理正當。 詞言義正 詞:言詞,語言。

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詞約指明 言詞簡潔,旨意明確。 詞正理直 言詞嚴正,理由充足。

調詞架訟 調唆他人訴訟。 麗句清詞 華麗清新的辭句。

理正詞直 道理正當,言詞樸直。 命詞遣意 見“命辭遣意”。

懦詞怪說 荒誕無稽之談。 片詞只句 同“片言只字”。

遣詞措意 見“遣辭措意”。 遣詞立意 同“遣辭措意”。

遣詞造意 同“遣辭措意”。 強詞奪正 同“強詞奪理”。

清詞麗句 指清新美麗的詞句。 情見乎詞 見“情見乎辭”。

冗詞贅句 冗:繁雜;贅:多余無用的。指詩文中多余無用的話。

騷人詞客 同“騷人墨客”。 屬詞比事 見“屬辭比事”。

舞詞弄札 猶言舞文弄墨。 析辨詭詞 見“析辯詭辭”。

虛廢詞說 空費精神白說話。指說話不起作用。

以詞害意 見“以辭害意”。 義正詞嚴 義:道理。

詞:言辭。道理正當公允,嚴肅的措詞。

亦作“義正辭嚴”、“辭嚴義正”、“辭嚴意正”、“詞嚴理正”、“正義嚴辭”。 淫詞褻語 亦作“淫詞穢語”。

淫蕩猥褻的言詞。 語近詞冗 謂文辭淺近,但不簡煉。

造言捏詞 捏造虛假的言詞。 振振有詞 理直氣壯的樣子。

形容自以為理由很充分,說個不休。 枝詞蔓說 指繁冗蕪雜的言論。

枝詞蔓語 指繁冗蕪雜的言辭。亦作“枝辭蔓語”。

眾口一詞 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 百喙一詞 〖解釋〗猶言眾口一辭。

同“百喙如一”。 萬口一詞 〖解釋〗比喻意見。

2. 【“十年”用別的詞怎麼來表達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后代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后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