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杜甫人生的句子是

解夢佬 0

1. 表現杜甫一生志向的詩句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別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花朵可賞了。句中隱含著對菊花獨傲寒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2、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

這兩句說,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于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杰。

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志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蹊(xī):小路。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采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欲的修養,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相互切磋,那麼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8、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唐朝•杜荀鶴《涇溪》) 告誡人們,一帆風順時,不要自滿疏忽,而要小心謹慎。

沉淪:指沉船、溺人。 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壞事即使很小也絕不要干,好事即使細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對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錯即改,無錯自勉。對別人給自己提出的意見,也應采取這種態度。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辛勤操勞,艱苦奮斗,足以成就大業;貪圖安逸,放縱享樂,則必遭亡身之禍。

12、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這是做人的準則和美德。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讓:拒絕,舍棄。

就:成就。原喻指要廣納人才,才能成就大業。

也可喻指博學多聞,才有更深的造詣。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則不如梅花香。現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5、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與,交付。

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豈能因為有禍患而逃避,有幸福就爭搶呢?詩句表現了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

1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彎身提鞋(免得別人誤認為是摘瓜)。

在李樹下不要舉手正帽(免得別人誤認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懷疑的地方要謹慎,注意檢點規范自己的行為。

1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這兩句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語助詞,無義。兩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盡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順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句意為:品德像山一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1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擎(qíng):往上托,舉。

擎雨蓋,指荷葉,因它像撐開的雨傘。兩句的意思是: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凋謝,卻還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椏。

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 20、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鄭思肖《畫菊》) 寧愿在枝頭含著芳香死去,也不為凜冽的北風所吹落。詩人借菊詠懷,抒發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做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

意為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君子幫助別人成就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4、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鑒》) 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25、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毛詩•序》) 提意見的人沒有罪過,聽意見的人,可引以為戒。

26、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正確地批評我的錯誤的人,是我的老師;恰當肯定我的優點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諛我的人,是存心。

2. 杜甫對于生活的熱愛的詩句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本人出生在鞏縣(今河南鞏縣)。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三十五歲入長安求官,困居十年才得到一個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安史亂中為叛軍所俘,后逃出長安赴鳳翔行在所,被肅宗任為右拾遺。因上疏救房琯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開始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攜家出蜀,病死在湘江船中。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毗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早年漫游齊魯時的作品。詩以設問開始,緊扣“望”字,描繪出了泰山神奇秀麗、雄偉壯觀的景象。前兩句寫遠望:泰山連綿千里,起伏不斷。三四句寫近望:大自然好像對泰山情有獨鐘,一切神奇和壯觀的景色都聚集在這里。五六句寫細望:白云層生,歸鳥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寫望中所感,抒發了作者登臨絕頂的豪情壯志,洋溢著奮發有為的精神。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此詩是杜甫陷賊長安時所作。詩寫詩人對月思念家室。其寫思念不是從自己長安這邊說起,而是從鄜州那邊的妻子說起,想象妻子對自己的思念,益見思念之深。首聯寫妻子望月思己,一個“獨”字寫盡了妻子的孤單寂寞。頷聯寫女兒隨母親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傷情。頸聯設想妻子看月時的情景,“云鬟濕”說明妻子佇立望月之久。尾聯寫希望,盼望能夠聚首相依。可見老杜鐘情之至,也說明戰亂帶給人民的災難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此詩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詩寫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應役的情況,表現了戰亂時代人民的悲慘遭遇。詩人純用紀實手法,如實地描繪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敘述征役驅迫之苦。次八句備述老婦申訴之詞,從“三男”的情況已見從役之慘。再次八句寫老婦被迫應征,足見官吏之兇。最后歸結到“獨與老翁別”。詩雖只敘事,不著抒情和議論,但詩人的批判態度卻十分顯明。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爆發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詩人此時正陷賊居長安。詩中抒發了優亂傷春的感情。全詩圍繞一“望”字展開,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寫春望之景。面對長安的殘破荒蕪、人事全非,不禁傷心淚下。后四句寫春望之情。戰亂不斷,家書隔絕,思鄉益深。發白更短,正是憂亂思家所致。此詩沉郁悲涼,情景渾然一體。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一首游覽兼詠史的詩,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時所作。詩題曰《蜀相》,而不是《諸葛祠》,可見此詩意在寫人,寫出丞相一生的功績,表達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詩的前半寫祠堂之景。一個“自”字和一個“空”字說明祠堂的荒涼,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寫丞相之事。“天下計”寫出丞相開創大業、挽救時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見出丞相鞠躬盡瘁的報國苦衷。“出師未捷”既有對丞相未竟事業的惋惜,又有對自己才困時艱的感嘆。此詩感人至深,故劉辰翁說:“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寫得使人不忍讀,故以為至。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唐詩品匯》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 杜甫有關寫人生方圓的詩詞句

作者:杜甫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

1、危檣:高聳的桅桿。

2、星垂句:遠處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為遼闊。

3、月涌句:銀色的月光映著奔流洶涌的長江。

4、沙鷗:水鳥名。

譯文

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江岸畔的細草,

深夜江邊,泊著桅桿高聳的孤舟。

原野遼闊,天邊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滾涌,才見大江奔流。

我的名氣,難道是因為文章著稱?

年老體弱,想必我為官也該罷休。

唉,我這飄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間一只孤苦沙鷗。

賞析

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4. 杜甫人物描寫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首詩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杜甫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廣大抱負。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

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

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

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

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但是,仔細地對照一下之后,我們應該承認,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說得很對。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

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想到這里,這句詩自然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

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

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 昭君不慣胡沙遠, 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 化作此花幽獨。

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話又回到本詩開頭兩句上了。

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

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為什麼不值得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呢?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

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