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京杭大運河的優美語句
仰望,晴空萬里;遠視,京杭大運河如飄飄蕩蕩的碧玉帶,機動船牽引著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運河從天邊白云深處排空而來;南望,大運河滾滾滔滔向無邊的綠色田野奔騰而去。
大運河清波蕩漾,這許多船兒是南去杭州,還是北去揚州?遙想1000多年前,當隋煬帝開發這條南北大運河的時候,龍船鳳舟倒映流水,何等絢麗、何等豪華!歷史的長河有如大運河,光陰消逝,時間推移,現在在大運河兩岸,連一棵隋柳也沒有了。到了今天 ,在兩岸的大堤上,只有新植的楊柳在迎著春風吐翠,顯示著中華民族進入了新興時期。
大運河貫穿南北。它南越長江,流經江蘇、浙江;北越黃河,流經魯冀,煙波浩渺幾千里。這是與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并稱于世的偉大奇跡。萬里長城和大運河,同是中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都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2. 描寫運河的句子
(一)
大運河款款走來,
沒有黃河洶涌的波濤,
沒有長江奔騰的激流。
有的只是它特有的清新與秀麗,
它宛如一條玉帶蜿蜒于華夏大地,
它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勾勒出塵封的歷史畫卷。
大運河裝滿王者的雄心、
成就了他們的霸業;
大運河也流淌著庶民的心酸,
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
大運河就是一部史書,
書寫了中華民族的不滅情思,
歷史就這樣在書中凸顯出來:
歷史的骨骼、歷史的脈絡、
歷史的興衰沉浮都清晰的,
流露在它的字里行間。
3. 【《開河記》中,描寫修建大運河的工人的苦難的語句
晚唐文人韓偓〔Wò臥〕寫的《開河記》中描寫了修河民工的悲慘生活.文中寫道,隋煬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強制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發了360萬人.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工.因為勞動負擔很重,監工督責太急,動不動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萬民工死者竟達250萬人.唐代韓偓的《開河記》記得很清楚:功既畢,上言于帝,決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只.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于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于龍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于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時舳艫相繼,連接千里,自大梁到淮口,連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百里.。
4. 描寫古運河的句子,1小時之內
行走在古運河的歷史文化長廊里 --------------------------------------------------------------------------------2006年05月19日 15:00:43 杭州網 林重,廊橋亭榭,這里可看到古樟、“白鹿”、無疆石、磚雕壁和高大的康熙駐蹕浮雕碑,還可看到王羲之、米芾、徐渭等書法大家撰寫的楹聯和詩文。
漫步水清樹綠、如詩如畫的園中,讓人神游八極,思接千載,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歷史。 上篇: 串起文化碎片 不搞人造“古董” 如果說紹興是一本漂浮在水上的古書,那麼這水色浸染的濃重之筆便是默默無語地流淌了1700多年的浙東古運河。
浙東古運河是南北大運河南端,由晉會稽內史賀循主持興修,為先秦時期中國3條古運河之一。清康熙、乾隆二帝駕越祭禹曾駐蹕于此,這里傳說有“歷一千歲始化而蒼,又五百年乃更為白”的白鹿…… 宋元明時,古運河“舟行如梭,不舍晝夜”,溝通南北,架起了浙東各城的水上生命線,成為南北大運河南端的重要一環。
一時間,商船穿梭,墨客如鯽。歷史上,蔡邕、阮籍、康熙、乾隆、孫中山等著名人物與此河頗有淵源,流傳著無數佳話。
沿河有柯亭、古纖道、太平橋、鐘山寺、迎恩門等名勝古跡,更有濃濃的酒鄉、橋鄉、魚米之鄉的風情。 隨著歲月流逝,浙東古運河污泥漸淤、行洪不暢、河道砌坎破損、沿岸建筑零亂,沿河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古運河是古越文化精華所在,為使其重現歷史光彩,紹興市對其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治理,讓原汁原味的沿河風物傳遞歷史文化信息,用古題材、古文化、古構件、古工藝做好古字文章,古為今用。 “凡石露風則舊,搜土則新”,老石材記載了風月滄桑之變遷,也印記了人文與鄉土,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修運河離不開石材,為使修復后的運河有古意,工匠們奔走于千村萬落,搜尋散落于民間的老條石、老石板、老石雕或殘缺不全的石制品。幾經努力,共收集了2萬余米老條石、2萬多平方米老石板,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古石亭、古牌坊、古橋、古文化遺存石構件。
修復河堤所用的石材,85%用的是老條石、老石板,還移建和組建了20多座古橋。 夕陽西下,絢麗的晚霞映照在古運河邊,記者行走于此,在芳草綠樹間見到藝術陳設的古華表、古石池、古石基座、古水利構件以及石門框、石花窗、各種型制的石獅等,其中不乏珍貴之物。
有處陳列,中有石井圈,旁有一對狻猊,據說為稀世珍品。這是宋時法云寺原物,為陸游高祖陸軫所創,史載其曾汲井中之水辟谷煉丹。
陸游時有往返詩作,陳列處的一堵照壁上,有陸軫7歲詩作和陸游詩作《法云寺》。陸游詩云:“不到法云寺,秋高初一來,廚供菰白美,池蘸水紅開。
橋畔逢游衲,云邊數過桅。同游恨歸早,珍重約尋梅。”
緩緩移步,依次見到“漢唐越中水利遺跡,亦為越人治水之千年物證”的玉山斗門石閘槽;建于明末清初的紹興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墓道牌坊;明清風格的臺門及石構件精品;明嘉靖紹興知府、三江閘締造者湯紹恩手書的“南渡世家”門匾;極為罕見的清代直立式單體貞節石牌,清代的石制通濟橋亭,舊時的石池、石臼、石元寶、系船石座及各類祠堂石碑…… 古運河邊所展示的大多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甚至僅僅是一個構件,如一塊橋石、一塊碑石之類,但這些文化碎片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強大的歷史文化信息流。記者被這信息流挾裹著,仿佛進入歷史隧道,發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難自禁,一唱三嘆。
據了解,紹興為原汁原味展示古運河歷史文化,在施工中也堅持采用傳統工藝。運河園4.5公里的石河堤,1.5萬平方米石塘路及纖道、避塘、河埠等全部用傳統工藝砌筑,忠實地再現了歷史上“白玉長堤路”的古樸、親水、自然和諧的風貌。
古運河邊布置的樹木,也不求洋化和現代,而是依據謝靈運、白居易、陸游、王陽明等歷代文人墨客對紹興傳統樹種的描述,選種傳統烏桕、苦楝、桂、柳、桃、松、竹、梅、紫藤等樹木為主,使整條風景線舊風拂面,古意盈盈。 下篇: 敘寫運河史詩 展示水鄉風情 運河園是浙東古運河再現歷史文化的精華部分。
該園與其稱園不如說是文化長廊,因為其全長達4.5公里,從紹興市郊直至紹興縣界,處在浙東古運河的主干河道。其核心有六大景區:運河紀事、沿河風情、古橋遺存、浪槳風帆、唐詩之路、緣木古渡。
各個景區就像一幅幅鋪在河網地帶的巨大畫卷,立體再現了運河的水文化、名人文化和地域風情。景點設在運河沿岸樹綠水清的自然環境中,風格簡潔流暢,形成“水天一色”、“物我融合”的境界和超越時空的美感。
從運河園主入口入園,“運河紀事”就以厚重古樸的雕塑和石刻圖文牌,開始了運河史詩般的吟唱,濃縮了運河悠悠千載的歷史文化和沿河風情。精美的圖文敘述了運河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演繹了“蔡邕椽笛”、“阮氏沽酒”、“鑒真東渡”、乾隆游越”等名人故事及運河與詩賦創作的種種淵源。
高4米余的浙東古運河“開河始祖”賀循塑像,一手執書卷,一手拿草帽,立于面積達3500平方米的“慶池”石船船頭。他目光如炬、衣著簡樸,顯示出這位治水功臣和“當世儒宗”的氣質風范和堅忍不拔的治水決心。
“沿河風物”集聚了水鄉風物。
5. 美麗的大運河作文
我的故鄉在杭州,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京杭大運河從我家門口流過,我每天上學,媽媽載著我,沿著河提的小路騎車半小時,就到了學校。放學時,同樣是媽媽載著我,從河邊走過。
大運河是每天都伴著我前行的好朋友!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呢!它開鑿于春秋吳國,隋煬帝時代又做了大規模礦建,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來了,全長約1794公里,是不是很偉大呢?春天,大運河的小草長出了小芽兒,花兒們也開始爭奇斗艷,柳樹也抽出新的枝芽,微風吹過,大運河的水面掀起了一陣陣漣漪,我走在河邊,聞著花的清香,感受著春的清香。夏天,漫步在大運河邊,春天剛長出小芽兒的小草已經挺拔著身姿,像是一排排軍人;小花兒們千姿百態,有的臥著,有的低垂著臉,柳樹枝隨風飄蕩,像是在為自己梳理長發。
因為炎熱,大運河上散發著一陣陣霧氣。秋天來臨了,河邊的小草變得半綠半黃,到深秋時已經變得枯黃,很多花都凋謝了,只有不知名的小花還在秋風中擺動,柳樹顯得懶洋洋,不再生機勃勃,平靜的大運河猶如一面龐大的銀鏡。
到了冬天,小草們被積雪蓋住了身子,好像在睡覺一樣,花兒們也躲到雪底下,在春天來到前把自己梳好呢!柳樹收回了枝葉,只剩下了棕色的樹干,大運河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我真想下去滑冰啊!這就是我故鄉的大運河。我愛京杭大運河,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