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余秋雨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余秋雨散文 的優美句子及賞析

從這里也可找見證明,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 的一個中國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四周以黃泥塑成,猛然一 驚,它的主人,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泄。

但是,基 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 凄艷的晚霞。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 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做了道士。

幾經周折,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夕陽西下,朔風 凜冽。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 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竟然就是那個王圓□(上竹下錄),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

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豎一木樁。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逃荒到甘肅, 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由于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 也只是對牛彈琴。

一位年輕詩人 寫道,那天傍晚,狀近葫蘆,外敷白色,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 圓形道士塔 一 莫高窟大門外,不幸由 他當了莫高窟的家。

2. 余秋雨精辟的句子帶賞析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

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

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里也可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

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

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上竹下錄)!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

的一個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

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

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

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

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

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輕詩人

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

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3. 余秋雨的《莫高窟》(節選)賞析 (急

1莫高窟有豐富的景深。可供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這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生命,已而有更深的氛圍和底蘊。 所以它不是呈現單方面生命的

2.這些句子句式相似,語氣加強,組成排比段落的首句,加強了語勢。同時強烈表達出莫高窟文化的遠大作用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3.立體生命指的是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藝術加上觀看者的心靈,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4.(1)最高的美有宗教的風貌。

(2)美可以代替宗教。

這是我幫你找的標答~中間我加了一部分~

4. 文化苦旅莫高窟 句子段落賞析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布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由于清王朝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第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5. 文化苦旅 莫高窟的精彩語句及其分析,要自己寫的

中國文化的另類詮釋

——談《道士塔》

文化,一個我幾乎從來不曾思考過的名詞,盡管每天都在學習著,但對我來說那也僅僅局限在語文課本,數學課本以及自認為經常涉獵的小說童話,“文化”——對我來說是一個幾盡抽象的生詞。

悲哀——對我這個年齡的女孩子來說,似乎是一塊不可觸摸的禁地,偶爾的故作深沉,也不過是停留在小女生的幼稚上,從未曾想過會與它結下如此深的淵源,甚至會為它疾筆而書。

結識《文化苦旅》是在一個舊書攤上,隨手拾起,因為便宜,順手買下。

晚上信手翻開,“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的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看似隨意的語言,我感到似乎又進入了一個預言世界——“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我甚至驚訝這樣的文章怎會堂而皇之的出現在首頁。

也許是因為嘲笑吧,我讀完全文。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籠上心頭,說不清,道不明,卻促使我再讀之。

……

淚落,是悲哀,是憤懣,是心痛,是……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中國是亞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造就了一個個的歷史奇跡……”諸如此類的語言,近七年的學習早已爛熟于心,竟忽略了那份文化后的沉重悲哀,不,是從來未曾想過。

再三讀之,百感交集,有種沖動,是“我確實想用這種方法,攔住他們的車隊。對視著,站立在沙漠里……”;卻有種理智在制止“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瀉也只是對牛彈琴,換來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有種恨,是“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24大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有種欣慰,是“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一種歷史責任感自此而生。

我們應該慶幸,處在這樣一個紛亂嘈雜的社會,仍會有這樣的一些作者,仍會有這樣的一些文章,幫我們記起一些不該忘記的歷史,幫我們滌去自大的驕躁,幫我們找回一些祖國未來的影子,而不是僅僅沉醉于千年的文明,迷戀于叛逆的小說卻自以為個性十足。

《道士塔》——中國文化的另類詮釋。

參考資料:字比你說的多了點,但很深刻。

我的誅仙2小說 /

起點小說 /

5173小說 /

書吧找找 /

6. 余秋雨散文 優美句子摘抄

將說得準的事情告訴學生,將說不準的事情交給科研,將說不清的事情寫進散文。

什麼是蒙昧和野蠻,什麼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地為它呼喊幾聲。 ——《文明的碎片·題敘》●蒙昧—野蠻—文明,這實在是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

人類專家常常把它們作為人類早期演進的三大階段,那麼,我們當然早已進入文明,而且千萬年下來,早已進入一種充分成熟的文明。我們的一切舉止行為,好像應該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蠻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時時滋生。它們理所當然在把嘲謔和消解文明作為自己生存本能。

沒想到文明對此毫無警覺,它太相信那個所謂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對周圍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題敘》●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

文明的傷心處,不在于與蒙昧和野蠻的搏斗中傷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蠻錯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題敘》●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

這便決定,文明的傳播是一個艱難困苦甚至是忍辱負重的過程。 ——《文明的碎片·題敘》●社會上萬事萬物各自的理由組合不成文明。

文明是對瑣碎實利的超越,是對各個自圓其說的角落的總體協調,是對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基元性原則的普及,是對處于日常迷頓狀態的人們的提醒。然而,這種超越、協調、普及、提醒都是軟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文明的碎片·題敘》●剝除文明的最后結果,就是容忍邪惡,無視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類歷史上一切由人類自己造成的悲劇,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題敘》●最強大的哲人也無力宣稱,他可以從整體上營造一種文明。人們能做的極致,也就是為社會和歷史提供一些約定俗成的起碼前提。

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義的基石、文化的共識、理性的入門,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常情常理。沒有這一切,社會無以構成,人類無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應該來參與構建文明前提的事業。

——《文明的碎片·題敘》●文明的火種會不會在漠然者的心頭重新點燃?文明的前提會不會使他們恍然收起振振有詞的各自理由?具體來說,我們的一切文化行為會不會在人們心中產生真正的積極反應? ——《文明的碎片·題敘》●稱為文明古國,至少說明在我們國家文明和蒙昧、野蠻的交戰由來已久。交戰的雙方倒下前最終都面對后代,因此我們身上密藏著它們的無數遺囑。

——《文明的碎片·題敘》●我曾隱隱地感覺到,我們的故鄉也許是一個曾經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于何時,碎得如此透徹,像轟然山崩,也像漸然家傾。為了不使后代看到這種痕跡,所有碎片的殘夢被湖水淹沒……區區如我,畢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

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蒙昧和野蠻的搏斗中碎得于心無愧。無法躲藏于家鄉的湖底,無法奔跑于家鄉的湖面。

那就陳之于異鄉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來踢去,也能鏗然有聲。偶爾有哪個路人注意到這種聲音了,那就順便讓他看看一小片潔白和明亮。

——《鄉關何處》●蒙昧往往有樸實的外表,野蠻常常有勇敢的假相,從歷史眼光來看,野蠻是人們逃開蒙昧的必由階段,相對于蒙昧是一種進步;但是,野蠻又絕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會回過身去與蒙昧結盟,一起來對抗文明:外表樸實的對手和外表勇敢的對手,前者是無知到無可理喻,后者是強蠻到無可理喻。更麻煩的是,這些對手很可能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地潛入人們的心底,使我們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歷史。

——《鄉關何處》●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補,有可能無法修補,然而即便是無法修補的碎片,也會保存著高貴的光彩,永久地讓人想像。能這樣,也就夠了。

——《鄉關何處》●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

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抹去或改寫人類文明史,但有權利總結教訓。

重要的教訓是: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造在內。

如果這種創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結果必定適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濃度曾經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適合居住。

——《簡單與自然》●本來,人類是為了擺脫粗糲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對立面是荒昧和野蠻,那時的自然似乎與荒昧和野蠻緊緊相連。但是漸漸發現事情發生了倒轉,擁擠的鬧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蠻。

現代派藝術寫盡了這種倒轉,人們終于承認,寧肯接受荒昧和野蠻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蠻化的所謂文明世界。如果愿意給文明以新的定位,那麼它已經靠向自然一邊。

——《簡單與自然》●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種表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

7. 默寫《莫高窟》中描寫彩塑豐富美妙的句子

1).講解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各時代的彩塑特點

其中唐代前,及盛唐時的佛像特點采取先提問,帶著問題講同學觀看并找出答案。

1.敦煌莫高窟藝術是集哪些藝術門類于一身的藝術窟,其有擁有彩塑多少身?

2. 早期彩塑具有什麼特點?隋代及其唐代彩塑形象各有什麼特點?(在錄相中帶領學生形象生動的欣賞每個彩塑的形象)、,〈菩薩、力士像》和《供養薩》,以佛教內容為題材,其嚴謹的人體比例、逼真的神情、動人的體態,無一不說明是盛唐時期彩塑的精品。

補充:

隋唐時期的大型經變畫還有如隋代四二0窟的《法華經變》、三二一窟的《寶雨經變》,初唐三二九窟的《彌勒經變》等等100多幅。它們均拋棄了早期陰森悲慘的情調,而以明亮、歡快的氣氛代替。那飛揚的舞蹈、滿是金銀珍珠的寶山、輕盈皎潔的池水無不流露出人們對喜慶升平的佛國世界的美好幻想。壁畫中的人物造型時代特點鮮明:男子寬衣博帶,氣象雍容;女子體態豐肥,艷麗多姿。尤其是菩薩像,端莊文靜,窈窕可愛,溫柔親切,尤添了幾許現實生活里的女性之美。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墻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云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悠悠漫卷。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世界。

熾熱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象力量吧

8. 余秋雨的優美文章

《垂釣》

去年夏天我與妻子買票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的海參崴游玩。海參崴的主要魁力在于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臺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瞇縫著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其實豈止是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著海浪狂吠,但才吠幾聲又縮腳逃回。逃回后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中永遠夾帶著這種凄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幾艘兵艦在海霧中隱約,海霧濃了它們就淡,海霧淡了它們就濃,有時以為它們駛走了,定睛一看還在,看了幾天都沒有移動的跡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們在海邊說話,盡量壓低了聲音,怕驚動了冥冥中的什麼。

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著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

胖老人聽見腳步聲朝我們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個釣鉤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鉤,半分鐘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條掛在上面。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地下鉤起鉤,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魚。

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之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為什麼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鉤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鉤卻碩大無比,原來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著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魚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說:“你就這麼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靜來回答。

兩人都在嘲諷對方,兩人誰也不服誰。

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然端坐著,夕陽照著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吠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

妻子說:“我已經明白,為什麼一個這麼胖,一個這麼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嗎?”

我說:“說得好。但也可以說,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是何等惶恐。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

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恒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