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情結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鄉土情結好句賞析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①綺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①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②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開花。

【評析】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

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

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 【說明】這曲詞,是《牡丹亭·驚夢》中杜麗娘所唱的妙文。杜麗娘于“姹紫嫣紅開遍”之時,看到了“斷井頹垣”,想縱是“良辰美景”,也難抵韶光易逝,繁華背后的蒼涼,一個“遍”字,看透了人間! 這《牡丹亭》的戲文也讓大觀園里的黛玉暗自神傷。

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黛玉聽到梨香院內女孩子們演習《牡丹亭》戲文:“‘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黛玉聽到這八個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短暫,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于是“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 洛陽秋風】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說明】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借助于細節描寫傳達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詩中“復恐匆匆說不盡”是寫人的心理活動,“行人臨發又開封”則是一個有高度典型性的細節,也是心理活動的必然結果。這個生動的細節使抽象的“鄉思”變得具體可見。

唐代詩人賈島(據《全唐詩》四七二卷一作劉皂詩)有詩云:“客舍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他說“我”在并州做客已經數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長安附近的咸陽,如今“我”渡過桑乾河來到更遠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鄉了 旅次朔方 劉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 這是一首寫羈旅愁情的七絕。前二句寫久客并州的感觸。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所積累起來的鄉愁,對一個異鄉客居的人來說,是煎熬得夠難受的,“歸心日夜憶咸陽”,深刻地表現了作者日夜思鄉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運好象與詩人作對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陽,反而又踏上更遙遠的征程。

后二句接著寫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離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帶,這對詩人來說,無異于是遠去天涯,這思鄉之情,變得更為深重了。

既是如此,作者為什麼不返回故鄉,反而要遠赴朔方呢?這原因沒有點明,但從詩中的“無端”二字,卻頗可玩索。“無端”就是無緣無故,沒來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的意思。

果真如此嗎?只不過是極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種求取功名富貴未遂、進退兩難、身不由己的感慨罷了。當時一般讀書人,為了仕宦,不得不離開父母妻子,流寓異鄉,甚至到邊遠地區去游宦。

詩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遠游并州,只望求得個一官半職,而十年過去了,卻依然故我,這對他來講,心情是很抑郁難堪的。

所以雖然日夜思歸,卻是有家難歸啊!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覓出路了。所以他遠赴朔方,也還是為了功名富貴,這真是事與愿違了。

但既以心為形役,就只得忍受內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詩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與愿違之意。

由于離家日遠,思鄉之情也就更為深切,所以當渡桑乾河北去的時候,詩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卻把并州作故鄉”了。產生這種心情,看來似乎有點微妙,其實也是非常自然的。

過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憶念故鄉咸陽,覺得并州可厭不如歸去,因為并州究竟是他鄉,與咸陽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對咸陽深。但現在離開并州,遠赴朔方,不僅不能回到咸陽,而且連并州也不能回了。

并州在唐代曾稱北都,繁榮一時,后設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與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鄉得多,也好得多了。況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這長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

事實上,它在詩人心中,已經成了第二故鄉,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親切而懷念起來,正象在并州時憶念咸陽的心情一樣了。這種微妙心情,凡是長期羈旅異鄉的人,想來都有同感。

這首詩通過移居來抒寫羈旅之思,顯得宛轉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補華《峴傭詩話》認為,此詩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都是“曲折清新,風格相似。”

《挑燈詩話》說:“非東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詳說甚是。

渡漢江①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②。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解】 ①漢江:即漢水,這里指流經湖北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②嶺外:五嶺以南的地區,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評析】此詩為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時所作。詩人被貶嶺外,家中音訊早已中。

2. 描寫鄉土情結的詩句

1

1).唐代詩人賈島(據《全唐詩》四七二卷一作劉皂詩)有詩云:“客合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他說我在并州做客已經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長安附近的咸陽,如今我渡過桑乾河來到更遠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鄉了。

2).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凡是到過江南的人都說江南的風光無限美好,離家遠游的人只愿跟著江南一起蒼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勝過春天,這時躺在畫船之中細聽雨聲悠然入眠。

在爐邊賣酒的少女像一輪明月,潔白的雙腕像凝滿霜雪。年輕人未老時還是不要回鄉,若是回鄉一定會使你傷心斷腸。

3).孟浩然《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這樣寂寞無聊還有什麼可待?天天碌碌無為獨自空手而歸。我想歸隱山林去尋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違。如今當權者們誰肯提攜我輩,世上要尋知音實在寥寥無幾。或許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還是回家關閉我的故園門扉。

3. 鄉土情結——讀《一滴水有多深》有感作文

《一滴水有多深》是當代作家劉醒龍先生的一部作品。

在記憶與現實的時光交錯中,作者如歌如泣地抒發著滿腔的鄉土情結。鄉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會令讀者不斷領悟何處是人類精神的家園,何處是人的靈魂棲息地。

作者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層次地思考與追問城市與鄉村的關聯,熱切地呼吁鄉土鄉村的人文關懷,在當今尤顯難能可貴。這個開頭非常專業。

(一)靈魂系著痕跡之根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于鄉土的認識,或者說于鄉土的情愫,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遠離了鄉土,生活于繁華的都市,便會莫名生出一種對鄉土的懷念之情。

“出現這種想法的背后,是自己離開鄉土的太久與太久,太遠和太遠。”引用標清來源于是,我心中的鄉土情結便變得越來越深,越發越濃,對于兒時那些所走過的鄉土痕跡,便會越發想去追尋。

“這痕跡就像鄉土晚來的炊煙,時而蟄伏進屋后黝黑的山坳,時而恍惚飄向落寂的夜空”。它總是出現在無人的夜里,伴著寂寥的腳步出現在我的身邊。

而每當這個時候,我的腦海里總會閃現出一幅場景:皓月下幾道彎腰快步沖向黃泥路旁的西瓜地的身影,伴隨著一聲“哎喲”——那是誰不小心踩在了西瓜上摔了一跤,有幾個動作敏捷的迅速摘了一個大大的西瓜,捧在懷里飛也似的竄到一旁剛收割完的稻田里,隱在那堆著稻草的后面借著月光偷偷吃起西瓜來。有點意思這是兒時最為熟悉的偷西瓜的場景,記得有一次差點被主人家抓到,剛剛摘的西瓜來不及抱走就飛快地跑了。

如今想來,那時的“膽大包天”,當真讓人回味無窮。至于那些兒時囧事,卻也都化為裊裊炊煙,隨著那晚來的涼風,一起消失在無邊的天際。

這個炊煙不妥我已經無法記起這是誰給出的主意,但鄉土所留給我的美好回憶,卻是終生難忘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忘乎所以地走了又走,最終也不會像一滴自天而降的雨水,化入江湖不見毫發,那是因為靈魂總是系著我們的痕跡之根。

這痕跡之根就是我們于鄉土最為親切的依戀,我們稱它為鄉土情結。(二)鄉土并不真正屬于鄉土中人劉醒龍先生在作品中說,鄉土并不正真屬于鄉土中人,而是屬于那些遠離鄉土的城里的讀書人。

我初看這句話,頗覺得有些錯愕,但細細一想,又不由為先生的細膩之比所欽佩。于當今而言,鄉土中人真正呆在鄉土的是少數,除了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年青人都在外為生活奔波,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也都來到了城里讀書,真正的鄉土中人,存在于鄉土的只是少數,而于這些人人來說,他們雖不是鄉土中人,但鄉土依舊屬于他們。

我曾離開鄉土有過六年之久,于鄉土的認識僅靠一些模糊的記憶支撐著。但我知道這模糊的記憶我不能丟失它,也無法丟失它。

正如作品中所說的,鄉土是一杯釀制多年的陳酒,舍不得一口飲了它,唯恐難再,便用鼻子嗅,越嗅越覺得難以忘懷,難以開懷。于是,鄉土成了我們這些遠離鄉土中人最為難得的一杯酒,無時無地拿出來淺嘗一口,閉眼盡是滿馥的醇香,回味無窮,無可替代。

(三)鄉土中的那些神跡所謂的鄉土神跡,于我的理解看來,是鄉土所持有的獨一無二的一種近乎神說的一些現象。譬如劉先生在作品中提到的幼時所抓刺猬關在籠子里不翼而飛,兄長遭遇大車禍死而復生,下暴雨城里漲水捉魚等。

先生在作品里說,我寧肯將這些人為是藏在人心底的鄉村情結的一次爆發,大街小巷里突如其來的洪水與魚群,不過是誘因。特別是那些孩子,如果不相信他們將來會在生命瀕臨絕境時,同樣牢記這些,并順理成章地變成可以救苦救難的神跡,就會是對其有生以來最快樂時光的輕蔑。

于此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兒時在鄉土里所叫所聞的一些奇聞異事,歸結在此便可以說是鄉土神跡了。那是一年夏夜,我與同村幾個玩伴在張大爺家門前玩耍,突然一個眼尖的孩子,指著東方的“天子嶺”說,“快看,那邊有一顆星星墜落了!”我們其他人尋聲看去,果間一條拖著尾巴的光亮正呈直線往下掉落。

隨即有一個玩伴說道:“我聽說星星墜落代表有人會死,你們說會不會是真的?”我們聽了這位玩伴的話,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我心想,這兩者能有關聯嗎?第二天我隨母親去城里進貨,乘船路過天子嶺下方時,卻突然聽到一陣“哀樂”。我不由想起了昨夜我們所見的星星墜落以及那位玩伴所說的“死人”之事。

心里不禁為之驚異,沒想到這近乎神說的事,竟然真的出現了!此后在鄉土中生活,諸如此類近乎神說卻又真實可尋的事情時有所聞,我不禁于鄉土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我想鄉土神跡應當是一種于鄉土本身的所不為人理解的,卻又是那麼一種難能可貴的東西。

它帶動著我們去追尋鄉土,追尋鄉土的存在,并在有生之年,品讀一番鄉土。作品里所為我們講述的鄉土情結,以及作者那富有哲思的文字,給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鄉土的大門。

其實這門它從未關閉過,只是我們未曾去靠近它。而當我們真正去靠近它,并走到它里面去時,你會發現,鄉土所給予我們的,是其他任何東西也無法替代的。

而這也正是鄉土情結的內涵所在。(全文完)(注:文章第一段摘自作品原著作品介紹。)

哦原來是抄的白開心。

4. 【急】關于鄉土情節中的詩句

《鄉土情結》中引用詩文整理 良辰美景奈何天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賞析: 這是湯顯祖《牡丹亭》“游園”中的一支曲子。

在春香的鼓舞下,杜麗娘違背父母、塾師的訓誡,走出深閨,看到一個美麗的新天地。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沒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覺醒。

這里有對禮教的不滿,有對自然和青春的熱愛,有對春色的驚嘆和對命運的感傷。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臨江仙 · 憶昔(一) 馬下傳杯馬上去,少年狂蕩堪夸。今朝殘紅落誰家?洛陽秋風起,彈淚憶蘭花。

西樓一別真似夢,爭忍醉聽胡笳?斷腸唯勸把餐加。莫道情如故,故人在天涯。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這詩是李商隱滯留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北,一作“內“。

何當兩句:想象回家后深夜暢談的情景。燭燃既久,燭心結成穗形的花,燭光為之昏暗,須用燭剪剪去。

何當,猶言何時。卻,回溯。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本詩是作者由貶處瀧州(今廣東省羅定縣)逃歸洛陽時途經漢江(漢水中流的襄河)時所作。被貶的人,多年不與家人通信息,無日無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這期間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記著他。

在歸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見到一個鄉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況,這是人之常情。但詩人卻說:“近鄉情更怯”,一個“怯”字反映作者的復雜矛盾心情。

他生怕聽到一些壞消息,誰知一些家中的情況,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聽到一些壞消息,誰知這一段時間家中會發生什麼不幸的事呢。

因此反而“不敢問來人”。這是宋之問的心情,這一心情也代表了許多長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這一繁紛復雜的心理活動,僅用二十個字表現出來,不能不說是膾炙人口之作。

《 渡 桑 乾 》 劉皂 客 舍 并 州 數十 霜 , 歸 心 日 夜 憶 咸 陽 ; 無 端 又 渡 桑 乾 水 , 卻 望 并 州 是 故 鄉 。 賞析:這是唐代詩人劉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鄉咸陽途中所作的一首詩。

前二句寫久客并州的感觸。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所積累起來的鄉愁,對一個異鄉客居的人來說,是煎熬得夠難受的,“歸心日夜憶咸陽”,深刻地表現了作者日夜思鄉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運好象與詩人作對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陽,反而又踏上更遙遠的征程。后二句接著寫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情深似海,義重如山的母愛,作者僅用了30余字,既有第一句的“深情直白”,又有第二句獨特生動的“畫面描寫”,還有第三句中的比喻,讓你去感受母愛的溫暖與厚重。

從聽覺、視覺、觸覺多角度進行描寫,可謂一字千金,煉句提詞真可謂常人所不能及,將母愛在簡潔純樸的文字中表達的如此生動形象,細致入微。 《菩薩蠻》 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賞析:這首詞寫景只有兩句,卻以寫意的畫法,畫出江南水鄉的最大特點,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寫江南的人美,只寫壚邊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開頭用“人人盡說”這一側面描寫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總會發出“思歸”而不得的感慨,而這首詞的結尾又巧妙地呼應開頭,反傳統而用之,說游人和客居者應老死于此,否則將遺憾無窮,俏皮而極富新意。

《留別王侍御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賞析: 這首詩應是作者離長安時的作品,主訴怨悱。首聯直接說出自歸。

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以失意后的牢騷貫穿全詩。

語言平淡樸實,近于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賞析: 鴻門宴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去。

此時,有人對項羽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為霸。”(《項羽本紀》)但項羽見秦宮室都被燒殘,又急于東歸,便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本紀》)那人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本紀》)項王聽后大怒,將其烹死。 《南園》其一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賞析:《南園》組詩共十三首,是李賀閑居鄉園時的雜詠,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反映了作者愿意棄文就武、為國效力的抱負。南園,李賀福昌故居的田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今譯]:關在籠中的鳥懷戀原來生活過的樹林,池塘中的魚思念從前居住過的深水。

[賞析]: 這是陶淵明《歸園。

5. 鄉土情結散文

鄉土情結》 柯靈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

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風塵碌碌,酒闌燈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陽秋風,巴山夜雨,都會情不自禁地惦念它。離得遠了久了,使人愁腸百結:“客舍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異鄉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梢,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居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

他開始感覺饑飽寒暖,發為悲啼笑樂。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

但懂得愛的另一面——憎和恨,卻須在稍稍接觸人事以后。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

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朧詩,——為了闖世界。多數卻完全是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著眼淚打發出門,去串演各種悲劇。

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根線的長度,足夠繞地球三匝,隨衛星上天。

浪蕩乾坤的結果,多數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黃金、美人、虛名、實惠,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有的侘傺無聊,鎩羽而歸。

有的春花秋月,流連光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有的倦于奔競,跳出名利場,遠離是非地,“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有的素性恬淡,誤觸塵網,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歸去來兮,種菊東籬,怡然自得。——但要達到這境界,至少得有幾畝薄田,三間茅舍作退步,否則就只好寄人籬下,終老他鄉。

只有少數中的少數、個別中的個別,在億萬分之一的機會里冒險成功,春風得意,衣錦還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句名言的創作者是楚霸王項羽,但他自己功敗垂成,并沒有做到。他帶著江東八千子弟出來造反,結果無一生還,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毅然在烏江慷慨自刎。

項羽不愧為蓋世英雄,論力量對比,他比他的對手劉邦強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輸一著:他自恃無敵,所過大肆殺戮,乘勝火燒咸陽;而劉邦雖然酒色財貨無所不好,入關以后,卻和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終于天下歸心,奠定了漢室江山,當了皇上。回到家鄉,大擺筵席,宴請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鬧了十幾天。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是劉邦當時的得意之作,載在詩史,流傳至今。 災難使成批的人流離失所,尤其是戰爭,不但造成田園寥落,骨肉分離,還不免導致道德崩壞,人性扭曲。

劉邦同項羽交戰敗北,狼狽逃竄,為了顧自己輕車脫險,三次把未成年的親生子女狠心從車上推下來。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當人質,威脅要烹了他,劉邦卻說:咱哥兒們,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別忘記“分我杯羹”。

為了爭天下,竟可以喪心病狂到這種地步!當然,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四方丈夫事,平心鐵石心”;“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談。但正義戰爭的終極目的,正在于以戰止戰,締造和平,而不是以戰養戰、以暴易暴。

比災難、戰爭更使人難以為懷的,是放逐:有家難歸,有國難奔。屈原、賈誼、張儉、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直至康有為、梁啟超,真可以說無代無之。

——也許還該特別提一提林則徐,這位揭開中國近代史開宗明義第一章的偉大愛國前賢,為了嚴禁鴉片,結果獲罪革職,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涼時刻,口占一詩,告別家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讀此詩,還令人寸心如割,百脈沸涌,兩眼發酸,低徊欷歔不已。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們祖先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以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