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表達愛心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之愛心,奉獻的句子

1、愛心是花,洋溢出開心的笑。

2、愛心是露珠,聚成條條溪流。

3、愛心是云朵,編織絢麗的彩虹。

4、愛心是土地,培育著成熟的葡萄。

5、愛心是一首飄揚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情感的慰藉。

6、愛心是太陽,帶來無限的溫暖。

7、愛心是淚,凝結出人間的情。

8、愛心是樹,架起了友誼的橋。

9、愛心是一股撞開冰閘的春水,使鐵石心腸受到心靈的震撼。

10、愛心是水,澆灌了幼小的苗。

2. 論語中寫平靜的心的句子

《論語》中關于平靜心態的內容不止一段,本人比較欣賞的有兩則.一是《述而》中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段話既表達了恬淡的心態,又明確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另一則是《為政》中孔子總結自己一生時的最后一句“從心所欲不逾矩”.曾經流行一個詞叫“瀟灑”,當時人們都力求瀟灑,自以為瀟灑.后來這個詞漸漸從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淡出,現在基本沒人提了.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更多地感覺不幸福,所以幸福成了我們現在的流行詞.但什麼是瀟灑、什麼是幸福,一直沒有誰說清楚過.我認為孔子在無意間就對瀟灑和幸福作了最好的注釋,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3. 《論語》中表示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鄰.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4. 論語中有關珍愛生命的句子

《論語.鄉黨》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段記載,充分體現了孔子對生命的關愛。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后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通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里。負責飼養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于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于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于同自己沒有直接關系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