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賈樟柯的所有電影及名字和評論
很多, 寫不下了。
.看他的百科吧../view/13924.htm/person/892869/ /search?hl=zh-CN&client=aff-9991&channel=searchbutton&newwindow=1&q=%E8%B4%BE%E6%A8%9F%E6%9F%AF%E4%BD%9C%E5%93%81&revid=768112410&ei=OytwSpKDIoHq6APS5tWcCw&sa=X&oi=revisions_inline&resnum=0&ct=broad-revision&cd=6 賈樟柯簡歷: 賈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blog)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
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
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獎。 2004年,賈樟柯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5年,賈樟柯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審 2006年,因《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7年,獲國際經濟組織“青年領袖”稱號 2007年,因《三峽好人》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鐘,故事片)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 斯道獎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第3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獎 比利時電影資料館98年度大獎:黃金時代獎 第42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 1999年意大利亞的里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站臺(2000,193分鐘/154分鐘,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0年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獲瑞士弗里堡國際電影節唐吉可德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1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 2001年獲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2001年獲第30屆蒙特利爾國際新電影新媒體節最佳編劇獎 2002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公共場所(2001,31分鐘,紀錄片) 第13屆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 狗的狀況(2001,5分鐘,紀錄片) 2001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特別展映。
任逍遙(2002,113分鐘,故事片)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特別獎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2年美國《電影評論》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世界(2004,108分鐘,故事片) 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 6屆西班牙巴馬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伯爵獎、最佳攝影獎 第11屆法國維蘇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 7屆法國杜威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金荷花獎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2005年最佳外語片獎 法國《電影手冊》2005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東 (2006, 70分鐘, 記錄片)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意大利紀錄片協會最佳記錄片獎 意大利藝術協會2006開放獎 2006臺北國際記錄片雙年展最佳亞洲紀錄片獎 三峽好人 (2006, 105分鐘, 故事片)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導演因此片,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 賈柯樟都拍過哪些電影
賈樟柯,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
1970年生于山西汾陽,是張元之后中國第六代導演中最具國際知名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一貫堅持平民角度,是中國最新一代的電影獨立工作者。199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他的中篇作品《小山回家》1996獲香港獨立電影錄用比賽金獎。
《小武》1997是他首部長片,獲1998年柏林影展青年論壇首獎及NETPAC獎。繼1997年他的《小武》在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獲獎之后,2000年他執導的新片《站臺》又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球獎和最佳導演獎兩項殊榮。
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導演作品三峽好人 Still Life(2006)世界 The World (2004)任逍遙 Ren xiao yao (2002)公共場所 In Person (2001)站臺 Platform (2000)小武 Xiao Wu (1998)編劇作品世界 The World (2004)任逍遙 Ren xiao yao (2002)站臺 Platform (2000)小武 Xiao Wu (1998)三峽好人 Still Life(2006)。
3. 賈樟柯的電影你喜歡哪部
賈樟柯的電影我最喜歡哪一部《任逍遙》,一部是名頭很響的《三峽好人》。
像“故鄉三部曲”的前兩部《小武》和《站臺》里失意的主人公一樣,《任逍遙》里的兩個小伙子斌斌和小濟仍舊是失敗者。電影里,他們常叼著煙、騎著大摩托在街上呼嘯而過。
而這喧嘩的背后,他們似乎除了哥們兒一無所有,躍動的青春和另類的愛情也貌近實遠。最可悲的是他們身后的家庭冷若冰霜,他們幾乎無路可退。
最后,他們決定鋌而走險,一起搶銀行,實施一場粗糙得不能再粗糙的犯罪。灰暗的天空下,幾乎是空寂的城市里,兩個小伙子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深淵…… 片子的結尾,斌斌被抓進了公安局,他在公安局里唱起了任賢齊的《任逍遙》:讓我悲也好 讓我悔也好,恨蒼天你都不明了;讓我苦也好,讓我累也好,隨風飄飄天地任逍遙。
……光怪陸離的世界里,盡管成功者炫目光亮,失敗者有時更令人深思和動容——這也許就是《任逍遙》最打動人心的地方,也是幾乎所有賈樟柯電影最具殺傷力的情感武器。 再說《三峽好人》吧。
2006年,《三峽好人》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得了金獅大獎,這對當時的中國電影真是難得的好消息。自從張藝謀和陳凱歌轉拍商業電影后,中國電影好些年在國際三大電影節寂寂無聲。
我的確無法在《任逍遙》和《三峽好人》中挑出我更喜歡的一部,我也曾年少輕狂,像斌斌和小濟一樣在中國的小角落里胸懷理想,但時時距湮滅仿佛只有一步之遙。而現在,我年齡稍長,又像韓三明、沈紅一樣戀舊、失落、拼爭,還得守住那些沉淀在心底的人性光亮。
4. 華人電影明星有
周潤發,吳宇森,袁和平,甄子丹,楊紫瓊,章子怡,最近幾年中國的武指也很吃香,像程小東,袁和平,對了,還有姜文,內地新近的賈柯樟,以前有陳凱歌(別提無極,汗),陳凱歌他爸也很有名,演過《末代皇帝》(配角),在劇中對白全是用英文說的,主演是尊龍,那部影片拿過奧斯卡,影響力也很大,是唯一被特準在紫禁城實拍的影片,當然還得看導演的面子。
其余,《太陽照常升起》里出演過的陳沖在國外也有些影響力,其余像劉玉玲之類的就是華裔演員了,雖然是東方外貌,可是內在卻是西方文化,也就是俗稱的香蕉人(黃皮白瓤)。
5. 新浪潮的美學特征
主要的美學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現刻畫人物的內心。《小城之春》(1940年代)《廣島之戀》
二、第一人稱,“自傳性”特點。反映人物與時代的困惑和迷茫。《蘇州河》
三、“紀實性”的寫法。如《可可西里》等。
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受意大利新寫實電影美學的影響。由外部客觀的刻畫轉入到人物內心的世界。顛峰在60年代。對中國電影或中國電影導演產生了自覺或不自覺的影響。
其主要的美學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現刻畫人物的內心。《小城之春》(1940年代)《廣島之戀》
二、第一人稱,“自傳性”特點。反映人物與時代的困惑和迷茫。《蘇州河》
三、“紀實性”的寫法。如《可可西里》等。
中國第六代導演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賈樟柯等 受其影響。
主要是其中提到的三種美學元素。為什麼會受其影響呢?
主要是因為:第三代導演一沒背景、二沒資金、三沒靠山。只能在市場下,選擇獨特的視覺。第五代導演,還有一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一部分導演(特別是名導演、大導演)幾乎沒有資金壓力。但第六代導演就不行。制片廠給你拍片,要有票房。所以出其制勝,對六代導演來說尤其重要。他們不會講究服裝、道具、不會花費大量資金(也不可能有大量資金),不會講究影片的背景(干脆把背景放在紀實性的社會中)。所以他們會帶著一班兄弟鉆窯洞,走沙漠,以近似于“紀實性”的手法,拍了很多帶有法國新浪潮美學特征的影片,當然是自覺或不自覺。這部分影片,在國內,政府開始對其反應冷漠,但是,“墻里開花墻外香”(這個現象,值得研究,比如女作家虹影也有這個特點)。他們先在國外獲得一個什麼獎(比如棕熊獎)等。這樣的獎項多了,自然也會得到有關部門和政府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來說,第六代導演作品中的表現刻畫人物內心、自傳性的第一人稱敘事、紀實性的寫法(特別是賈柯樟)。這些美學特征很明顯帶有新浪潮特征,就不難理解了。
6. 新浪潮的美學特征
主要的美學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現刻畫人物的內心。
《小城之春》(1940年代)《廣島之戀》 二、第一人稱,“自傳性”特點。反映人物與時代的困惑和迷茫。
《蘇州河》 三、“紀實性”的寫法。如《可可西里》等。
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受意大利新寫實電影美學的影響。由外部客觀的刻畫轉入到人物內心的世界。
顛峰在60年代。對中國電影或中國電影導演產生了自覺或不自覺的影響。
其主要的美學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現刻畫人物的內心。《小城之春》(1940年代)《廣島之戀》 二、第一人稱,“自傳性”特點。
反映人物與時代的困惑和迷茫。《蘇州河》 三、“紀實性”的寫法。
如《可可西里》等。 中國第六代導演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賈樟柯等 受其影響。
主要是其中提到的三種美學元素。為什麼會受其影響呢? 主要是因為:第三代導演一沒背景、二沒資金、三沒靠山。
只能在市場下,選擇獨特的視覺。第五代導演,還有一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一部分導演(特別是名導演、大導演)幾乎沒有資金壓力。
但第六代導演就不行。制片廠給你拍片,要有票房。
所以出其制勝,對六代導演來說尤其重要。他們不會講究服裝、道具、不會花費大量資金(也不可能有大量資金),不會講究影片的背景(干脆把背景放在紀實性的社會中)。
所以他們會帶著一班兄弟鉆窯洞,走沙漠,以近似于“紀實性”的手法,拍了很多帶有法國新浪潮美學特征的影片,當然是自覺或不自覺。這部分影片,在國內,政府開始對其反應冷漠,但是,“墻里開花墻外香”(這個現象,值得研究,比如女作家虹影也有這個特點)。
他們先在國外獲得一個什麼獎(比如棕熊獎)等。這樣的獎項多了,自然也會得到有關部門和政府的重視。
從這個角度來說,第六代導演作品中的表現刻畫人物內心、自傳性的第一人稱敘事、紀實性的寫法(特別是賈柯樟)。這些美學特征很明顯帶有新浪潮特征,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