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的名言名句

解夢佬 0

1. 和禍莫大于不知足相關的名言和事例

一個人活在世上,如何對待功名利祿?是削尖腦袋、不擇手段去追名逐利,還是以淡然之心、從容對待名利得失?讀一讀老子充滿樸素辯證法的慧語,體味一下他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們就能發現他的許多話語猶如不時敲打靈魂的警鐘,使人醉而復醒。

老子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所以他并不主張去欲、無欲、絕欲,他認為人們需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也就是說基本的吃、穿、住以及文化生活這些自然需求必須得到滿足。但是對于自然之外的人為欲望,即人們常說的身外之物,如聲色犬馬、財物名利之欲,他則主張減少到最低程度。

老子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名利、財富、得失哪個都比不上人的自我重要。

所以,執著于名利場的人,只會耗盡精神,費盡心機,失去自我,他們積藏的東西越多,實際上失去的就越多,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嚴、品質等等。所以,他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憂患,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老子高度概括了人與財物名利的辯證關系:“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說,罪過莫大于欲望膨脹,禍害莫大于不知道滿足,兇險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縱。

所以,知道滿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遠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0356262的富足。古往今來,多少貪夫殉財,常常由貪得無厭,不知足,不知止,而栽進了罪惡的泥潭。

清朝的和珅就是典型一例。 和珅少時即在鑾儀衛當差,19歲承襲三等輕車都尉。

由于他巧言令色,曲意奉承,又辦事利落,幸得乾隆帝歡心,官職屢升,充戶部尚書、四庫全書館正裁、兵部尚書,后為軍機大臣。和珅位高權重,他借乾隆之名作威作福,凡是對他有意見者就設法誣陷之,而且貪心無限,所以給他送禮者無數。

他安排乾隆帝游江南,沿途借機撈取金銀珠寶以飽私囊;又奉旨去云南,將不送賄賂的云南總督參奏革職;對于陜西撫臺送來的20萬銀兩,和珅連正眼也不看便吩咐家人收下;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國送來的珍寶禮品,和珅總是設法占為己有。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去世,嘉慶帝根據給事中王念孫的揭發,逮捕了和珅,查明他執政20余年結黨營私,貪污受賄,后詔令和珅自盡,宣布和珅20大罪。

查抄清單如下:……房屋2000余間,田地8000余頃,銀號10處、本銀60萬兩,當鋪10處、本銀80萬銀,金庫內赤金5.8萬兩,銀庫內銀元寶895.5萬多個。其他珠寶、綢緞、人參所藏無數。

據不完全統計,和珅家產為8億兩白銀,超過當時朝廷十年收入的總和。難怪,嘉慶皇帝即位抄了和珅的家后,民間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和珅的下場,不正印證了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告誡嗎?。

2. 關于不知足者長樂的名言警句

1、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釋 義: 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出 處:清·梁啟超《蒞山西票商歡迎會學說詞》:“夫舊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為人之處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示 例: 即使目下還有點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纖。

2、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出自《毛澤東選集》中《奮斗自勉》

《奮斗自勉》(毛澤東 1917年):“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意思是與天共同奮斗,與地共同奮斗,與人共同奮斗,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天人合一共同前進,才能體會到奮斗的真意和無窮快樂!是一種應天順人,尊循自然規律的意思。

3、契訶夫:“對自己的不滿足,是真正天才的根本特性之一。”

4、魯迅:“不滿足、向上的車輪,能載著永不自滿的人類。向大道前進!”

擴展資料:

匡衡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不知足者常樂”表明了一種時時進取,不滿足現狀的積極態度,它引導人們不斷向好的方向努力奮斗,銳意進取,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

3. 和禍莫大于不知足相關的名言和事例

一個人活在世上,如何對待功名利祿?是削尖腦袋、不擇手段去追名逐利,還是以淡然之心、從容對待名利得失?讀一讀老子充滿樸素辯證法的慧語,體味一下他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們就能發現他的許多話語猶如不時敲打靈魂的警鐘,使人醉而復醒。

老子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所以他并不主張去欲、無欲、絕欲,他認為人們需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也就是說基本的吃、穿、住以及文化生活這些自然需求必須得到滿足。但是對于自然之外的人為欲望,即人們常說的身外之物,如聲色犬馬、財物名利之欲,他則主張減少到最低程度。老子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名利、財富、得失哪個都比不上人的自我重要。所以,執著于名利場的人,只會耗盡精神,費盡心機,失去自我,他們積藏的東西越多,實際上失去的就越多,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嚴、品質等等。所以,他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憂患,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老子高度概括了人與財物名利的辯證關系:“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說,罪過莫大于欲望膨脹,禍害莫大于不知道滿足,兇險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縱。所以,知道滿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遠的富足。古往今來,多少貪夫殉財,常常由貪得無厭,不知足,不知止,而栽進了罪惡的泥潭。清朝的和珅就是典型一例。

和珅少時即在鑾儀衛當差,19歲承襲三等輕車都尉。由于他巧言令色,曲意奉承,又辦事利落,幸得乾隆帝歡心,官職屢升,充戶部尚書、四庫全書館正裁、兵部尚書,后為軍機大臣。和珅位高權重,他借乾隆之名作威作福,凡是對他有意見者就設法誣陷之,而且貪心無限,所以給他送禮者無數。他安排乾隆帝游江南,沿途借機撈取金銀珠寶以飽私囊;又奉旨去云南,將不送賄賂的云南總督參奏革職;對于陜西撫臺送來的20萬銀兩,和珅連正眼也不看便吩咐家人收下;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國送來的珍寶禮品,和珅總是設法占為己有。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去世,嘉慶帝根據給事中王念孫的揭發,逮捕了和珅,查明他執政20余年結黨營私,貪污受賄,后詔令和珅自盡,宣布和珅20大罪。查抄清單如下:……房屋2000余間,田地8000余頃,銀號10處、本銀60萬兩,當鋪10處、本銀80萬銀,金庫內赤金5.8萬兩,銀庫內銀元寶895.5萬多個。其他珠寶、綢緞、人參所藏無數。據不完全統計,和珅家產為8億兩白銀,超過當時朝廷十年收入的總和。難怪,嘉慶皇帝即位抄了和珅的家后,民間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和珅的下場,不正印證了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告誡嗎?

4. 不知足者常樂的名言

古人云:“知足者長樂。”

想起李白的名詩《將進酒》,里面就有這麼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借酒澆愁,以醉求樂,把世事一古腦兒拋開,“真太舒服了!”也許這就是“知足長樂”的一例吧。

其實,“知足者常樂”是一種消極回避的人生觀。人生在世,對世上一切不聞不問,與死物何異?況且,知足了,就不思進取了。

有句俗語說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說:“知足常樂”雖是一句流傳已久的名言,但處于改革大潮的今天,這種觀點我們不能茍同。

“知足”的反面就是“不知足”,對今天的改革者來說,就是要銳意進取,迎難而上,不斷奪取新勝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這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不知足”的心態,去探索新事物,支持新事物,永做新事物的促進派。

在“不知足”者面前有的是困難和挫折,改革是一項探索創新的活動,改革者會隨時遇到新問題新情況,分析失誤,付點學費總是難以避免的。再說,改革要打破舊觀念、舊體制,必定會遇到重重阻力,改革的道路真是既曲折又艱難。

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其實是塊試金石。在懦夫面前,它儼然是龐然大物,高不可攀,懦夫退卻了,絆腳石成了懦夫的墓碑;在勇士面前,它不過是塊小頑石,它成了勇士的墊腳石、磨刀石。

今天的改革者們就應爭當勇士,不斷進取,不斷攀登。挫折只是前進中的變奏曲,因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因而是無敵的、必勝的。

也許,“知足者”會感到困惑:改革者要成為“不知足”者,不是在受苦嗎?怎能是享樂呢?是的,“不知足”者必定會吃苦,然而,“不知足者”同困難作斗爭,其中必然有“知足”者所無法體會到的樂趣。再者,事物發展的途徑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任何歡樂幸福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都是由艱苦而來,苦是樂的根,樂是苦的果。我們只要邁出一串堅實的腳印,定能享受到勝利和成功的樂趣。

人生的旅途中,自然有順境、也有逆境,保持快樂平和的心境則是最重要的。但是知足者真能快樂嗎?各有各的看法與說法,正所謂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

一代偉人毛澤東說過“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在此借用一下送給“不知足者”共勉,讓我們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勇往直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造福后代,何怕別人譏笑“不知足”?!新的世界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把自己過去擁有的東西毅然拋棄,撲向未來,這是勇士的氣魄、膽略與作為。人類只有在永不知足的追求中,在永不滿足的創造中才能生存、發展、延續、進步。

所以,我認定“不知足者常樂。

5. 不知足者常樂的名言

古人云:“知足者長樂。”想起李白的名詩《將進酒》,里面就有這麼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借酒澆愁,以醉求樂,把世事一古腦兒拋開,“真太舒服了!”也許這就是“知足長樂”的一例吧。其實,“知足者常樂”是一種消極回避的人生觀。人生在世,對世上一切不聞不問,與死物何異?況且,知足了,就不思進取了。有句俗語說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說:“知足常樂”雖是一句流傳已久的名言,但處于改革大潮的今天,這種觀點我們不能茍同。

“知足”的反面就是“不知足”,對今天的改革者來說,就是要銳意進取,迎難而上,不斷奪取新勝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這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不知足”的心態,去探索新事物,支持新事物,永做新事物的促進派。

在“不知足”者面前有的是困難和挫折,改革是一項探索創新的活動,改革者會隨時遇到新問題新情況,分析失誤,付點學費總是難以避免的。再說,改革要打破舊觀念、舊體制,必定會遇到重重阻力,改革的道路真是既曲折又艱難。

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其實是塊試金石。在懦夫面前,它儼然是龐然大物,高不可攀,懦夫退卻了,絆腳石成了懦夫的墓碑;在勇士面前,它不過是塊小頑石,它成了勇士的墊腳石、磨刀石。今天的改革者們就應爭當勇士,不斷進取,不斷攀登。挫折只是前進中的變奏曲,因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因而是無敵的、必勝的。

也許,“知足者”會感到困惑:改革者要成為“不知足”者,不是在受苦嗎?怎能是享樂呢?是的,“不知足”者必定會吃苦,然而,“不知足者”同困難作斗爭,其中必然有“知足”者所無法體會到的樂趣。再者,事物發展的途徑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任何歡樂幸福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都是由艱苦而來,苦是樂的根,樂是苦的果。我們只要邁出一串堅實的腳印,定能享受到勝利和成功的樂趣。

人生的旅途中,自然有順境、也有逆境,保持快樂平和的心境則是最重要的。但是知足者真能快樂嗎?各有各的看法與說法,正所謂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一代偉人毛澤東說過“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在此借用一下送給“不知足者”共勉,讓我們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勇往直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造福后代,何怕別人譏笑“不知足”?!

新的世界是一片燦爛的陽光。把自己過去擁有的東西毅然拋棄,撲向未來,這是勇士的氣魄、膽略與作為。

人類只有在永不知足的追求中,在永不滿足的創造中才能生存、發展、延續、進步。所以,我認定“不知足者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