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原在 《離騷》中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才能優秀卻遭到嫉妒和造謠中傷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作品賞析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
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離騷》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
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
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離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
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
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
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全詩內容 離騷 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約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眾皆競進以貪婪兮,馮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擥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依前圣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