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300字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
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游,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
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為被告。
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為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秘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蔑”,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
米夏在離婚后,他繼續為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并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
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并為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為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
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后,她就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為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
在米夏的心里,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著不穩定的日子。
其目的既是為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為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秘密。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
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為了保守住這個秘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為了不在法庭讓眾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后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
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都是極力捍衛的。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漢娜的身上得到某種啟示。因為我們也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自尊,只是我們沒有漢娜那麼偏激,也沒有造成那麼嚴重的后果。
但是,我們和漢娜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為了維護自己看得非常重要的自尊,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從而失去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東西。
其實,捍衛自尊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不用自己費心地維護也有了尊嚴。
2.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600字,急
在當下的戲曲舞臺上,“老演老戲”是個頗值得玩味的現象。
探其原因,或許是傳統劇目經過千錘百煉有著深厚的觀眾基礎;或許是戲曲式微之下,劇目貧乏而呈現的百般無奈。從另一個層面卻可以看到,一大批新品新作所處的尷尬境地。
一般來講,由于種種原因,新編劇目要想成為永恒的經典,是極不容易的,尤其對經歷錘煉的經典作品重新演繹而再度成為經典,或許更難。近來,筆者觀看了新編全本漢劇《宇宙鋒》的彩排,有所感發:作為以傳承、保護、展演、傳播古老漢劇為使命的武漢漢劇院,在對《宇宙鋒》的再度演繹中,秉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這種堅守經典作品的文化價值又賦予作品全新意義的創造,或許能夠再次散發出“經典”的永恒魅力。
2009年,武漢漢劇院創作的新編抒情歷史劇《王昭君》獲得第十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并作為劇院保留劇目盛演不衰。時隔幾年的今天,武漢漢劇院又一次集結國內頂尖的創作團隊,為全本《宇宙鋒》的經典之路披荊斬棘,再次起航。
漢劇院執行院長劉智勇曾說:“劇院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應有所擔當,除了對漢劇傳統劇目進行搶救性的整理、保護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出戲出人’,讓古老漢劇為人所認識、。
3. 最新一季朗讀者的觀后感,不少于600字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一】《紅樓夢》里第一回就有“用一生所有的眼淚去還他”的說法,而今天當我們回望這些與眼淚有關的經典作品時,會不由自主地喚起內心的共鳴。
原來,生命的體驗是如此接近,感覺直接表達著我們的內心與心路歷程。睹物思人,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情人之間難免會“執手相看淚眼”,“為什麼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成了對故土家園最深沉的告白。
眼淚,就像一條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潤著我們的生活。朗讀者:斯琴高娃斯琴高娃曾經演繹了很多銀幕上經典母親的形象,在40多部影視劇中,她飾演的母親慈愛、大氣、深情,多少帶有她本人的性格和情感的色彩。
有人說,演員的表演,是永遠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淚。在劇中,她流下過一個母親的熱淚,在生活中,也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為她落淚,那就是她摯愛的母親。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夫婦賴敏患有一種罕見病,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她說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丁一舟是一個造型師,因為他的女友賴敏身患這種病,而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帶著女友和一條名叫阿寶的狗,騎著一輛三輪車,在中國地圖上留下了一個心形的路線圖。丁一舟說:“我只是用我人生當中的一段,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去陪她,她卻用她剩下的所有的余生來陪我,對于我來講是不可辜負的一件事情。”
然而在旅途中發生的一個“意外”,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也讓他們流下了淚水。朗讀者:張魯新一位和“鋼鐵、凍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如果“眼淚”有反義詞的話,那麼也許就是“張魯新”。
他是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惟一的首席科學家,他是用一生只走“一條路”的人。“千里青藏一根軌”,這條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是西班牙《先鋒報》眼中“史無前例的工程 ”;英國《衛報》評價“這條鐵路正是中國的‘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
張魯信這樣一個有淚不輕彈的人,也留下了“生死之淚”,“悔恨之淚”,“圓夢之淚”。紀錄片《西藏的誘惑》給他的命運帶來了怎樣的轉變?朗讀者:張家敏張家敏本人罹患癌癥后,23年如一日地幫助乳腺癌姐妹走出心里陰影,幫助她們建立戰勝癌癥的信心。
在生活里,生命的脆弱,往往讓我們都拒絕不了眼淚,但如果讓眼淚淹沒了人生,何嘗又不是一種悲哀呢。張家敏善待每一次傷感,善待每一次堅強,善待每一個雷雨交加的日子,善待每一次秋風掃落葉的凄涼。
她說她要做的,就是昂起自己的頭,不讓眼淚掉下來,然后和她瀟灑的說一聲再見。讓我們期待她“眼淚與水同流”的故事。
朗讀者:陸川陸川導演在電影上進行了創新,他拍攝了中國電影領域還屬于空白狀態的自然電影,為了拍攝這部自然電影,他經歷了非常難忘的艱辛日子,有著屬于自己的感動。陸川說:“《可可西里》是拍人的。”
他也希望他的讀本能給人帶來希望。陸川為什麼不想讓他的電影觀眾哭?為什麼要給電影一個冷峻的結尾?【央視朗讀者觀后感二】朗讀者斯琴高娃有爹有娘,就有家。
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自己的母親。
“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字每句都讓斯琴高娃回憶起母親,不禁熱淚肆流,長聲哭泣。此情也感動了在戲中飾演了很多母親角色,流下過很多眼淚,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有母親的影子。
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每次給孩子打電話,從不流眼淚,只是笑,但這笑容中卻飽含著思念的淚水。
母親看到斯琴高娃戲中老年妝容時,雖然知道是假的,卻也忍不住流下眼淚。朗讀者陸川“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圣的。”
動物通人性,藏羚羊的跪拜是為了未出世的小藏羚羊。在陸川的朗讀中,我們似看到可可西里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每個神圣卻又脆弱的生命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導演 經歷了一次生死,在那次意外中,他失去了一個伙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
在電影剪輯時陸川與王中磊產生了分歧,他想要給觀眾們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看過太多的生與死,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陸川想要把人類生命的脆弱傳遞給觀眾。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丁一舟和賴敏與三毛一樣,一直在旅途路上。“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
人生路途很遙遠,丁一舟賴敏 在有限的時光,讓生命過得精彩,一路的陪伴,“我愛你”三個字也變得更加有份量。賴敏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她拓寬了自己生命的廣度。
2015年二人從廣西出發,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開啟“心形之旅”,見識更多的風景。在布達拉宮前,丁一舟向賴敏求婚,自此牽絆在他們的生命中無法抹去。
朗讀者張家敏張家敏朗讀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送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們,“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生命給了張家敏和許多患乳腺癌的姐妹們猝不及防的考驗,但她們沒有低下頭,而是昂著頭過燦爛的生活。
張家敏患乳腺癌第一次手術后,她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整整三個小時在浴室里,淚與水同流。
4. 朗讀者觀后感600字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于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后回歸內心寧靜的欲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后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仿佛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于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