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表達感恩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中關于感恩的語句

關于“感恩”之說,主要來源基督教,就就教化的方法區分,一個是人教人,一個是神教人。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道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體現,是孔子的身教勝于言傳的教育方法的體現。

在論語中,孔子在指導我們如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種尊重和理解不就是“感恩”于他人之心嗎?,與基督教的感恩不同是感恩的對象而已。

具體句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麼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2. 論語中關于感恩的語句有哪些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意思是這宰我這個人問,父母去世我要守三年的喪啊,太久了吧,哥三年不花天酒地,上網打游戲,泡MM,我真的受不了。于是他老師孔子就說:我問你丫的,父母剛死,你就喝酒吃肉,你還有良心嗎?

宰我這人比較無恥,說,哥安心,怎樣?

孔子很生氣,說,你這死沒良心的,你安心就這樣干吧,他媽的。父母生你養你這白眼狼,抱著你拉屎拉尿的,你丫發育遲緩,三年才會走路,現在父母去世了,讓你守喪三年,你還不愿意,你平時對父母好過三年嗎你,靠,你不是我學生。

孔子這話就告訴我們,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學會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啊。

3. 論語中關于感恩的句子有哪些

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2、"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釋義:“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4、“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釋義:孔子說:“能始終和顏悅色比較難,只在長輩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酒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嘗,能算是孝嗎?”

5、“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釋義: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

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釋義:孔子說:“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為雙親的年高體健而高興,再一個是因為雙親歲數大而擔心。”

7、“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

釋義: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8、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

釋義: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于淳樸厚道了。"

9、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釋義:孔子說:“活著的時候,用禮來侍奉他;死了以后,用禮來埋葬他;祭祀的時候,用禮來祭祀他。”

10、“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釋義:“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4. 論語中有沒有關于感恩的句子

1、“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在父母需要的時候能竭盡全力幫助父母。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為政》),關心父母,照顧父母。

3、“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即父母去世后,依照禮的規定,為父母服三年之喪,慎終追遠.孔子認為三年之喪是基于父母養育子女最基本的年限。

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陽貨》)在孔子看來,子女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喪,正是對父母三年之愛的感恩。

擴展資料:

論語對后世影響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谷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5. 《論語》或其他古代名著中感恩生活的句子

《游子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 泰戈爾

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 華羅庚

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后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薩克雷

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無知的人本想做點

6. 《論語》或其他古代名著中感恩生活的句子

《游子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 泰戈爾

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 華羅庚

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后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薩克雷

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無知的人本想做點

7. 論語》或其他古代名著中感恩生活的句子

生活短信:生活感悟生活格言

美貌活在人們的皮膚上,美麗則繁衍在人們的骨髓里。好聽的話只能取悅一時,好心的話才能讓我們終生受益。

先相信自己,然后別人才會相信你,先尊重別人,然后別人才會尊重你。

擺渡者反反復復選擇彼岸,結果徘徊了一生。

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你的朋友,只有少數人,愛他們,他們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拉你一把。

婚姻當然可以成為某些人一躍龍門的“跳板”,不過,也許這些人永遠搞不明白的是:他本來想跳上天堂,怎麼卻落進了地獄?

無論對待權貴,還是乞丐,都要尊敬。

在單位少說幾句,多干一點,尤其不要說領導的壞話,只要你說了,領導肯定會知道。

沒有人欠你什麼,所以,不要總抱怨別人對你做得不夠。

感覺不到痛苦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感覺不到幸福的婚姻,必是悲哀的婚姻。

結婚往往并不如想象的那麼好,離婚常常比人想象的還要糟。

愛情永遠比婚姻圣潔,婚姻永遠比愛情實惠。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生命如逝水,流去的日子是不會回來的。為了不讓生命毫無痕跡地流失,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它利用它,填滿它。至低限度,讓它留下一點對得起自己的痕跡。

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的隨手翻閱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閱讀它。因為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

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根本特征。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8. 論語中表示尊師重道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9. 表達感謝的句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