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經典名句及翻譯

解夢佬 0

1.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給些經典的,不是要原文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并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無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樸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于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2.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

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產生。

(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并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

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

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

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樸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于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3. 老子《道德經》名句譯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注釋]1、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3、溪:溝溪.4、嬰兒:象征純真、稚氣.5、式:楷模、范式.6、忒:過失、差錯.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8、榮:榮譽,寵幸.9、辱:侮辱、羞辱.10、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11、樸:樸素.指純樸的原始狀態.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13、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引語]這一章重點講“復歸”的學說,前幾章雖多次講到這個問題,但本章是作為重點專講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老子提出這樣的一個原則:知雄、守雌,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生活.這種原則在老子所處的時代,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當時正處在春秋末年,政治動蕩、社會混亂、你爭我奪,紛紜擾攘,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狀況,老子提出了“守雌”的處世原則.他認為,只要人們這樣做了,就可以返樸歸真,達到天下大治.此處還應注意,不僅是“守雌”,還有“知雄”.在雄雌的對立中,對于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然后處于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幾個名詞,代表著老子的一些基本觀念.[評析]“樸”、“嬰兒”、“雌”等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樸”;十九章“見素抱樸”;本章的“復歸于樸”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樸”這一概念.這些地方所提到的“樸”的字,一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對他關于社會理想及個人素質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本章里有“復歸于嬰兒”以及后面的章節中也有提及“嬰兒”這個概念的地方.“嬰兒”,其實也是“樸”這個概念的形象解說,只有嬰兒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一般,無私無欲,淳樸無邪.老子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規范約束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這就涉及到老子所說的“復歸”這個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賢所制定的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應當讓人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在本章里,老子還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并要求“圣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守辱、為谷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實在是告誡人們要居于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面對社會紛亂爭斗的場面.陳鼓應說,“守雌”含有持靜、處后、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

4. 古代讀書的名言名句急用

讀書名言 古代讀書名言自古中國浩瀚文化中,流傳不少經典讀書名句,激勵世代人發奮圖強.如顏真卿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蒲松齡有:“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蘇軾認為:“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而大思想家朱熹認為是:“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到清朝,戴震有:“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是畫家鄭板橋的名句.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 熹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朱熹 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 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朱 熹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 熹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 熹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 即過,與我何益也.――鄭板橋 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鄭板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宋] 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 《東坡文集事略》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圣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 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圣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 明朝理學家 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南宋 尤袤 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清 童銓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明代學者)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 徐謂 (明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朱舜水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劉知幾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蒲松齡:《阿寶》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袁枚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宋]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 頤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 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胡居仁[明] 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吳夢祥[明]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宋] 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后抉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門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 勤奮好學是提高自己擁有才能的最好方法,也必須培養自身有堅強意志和承受能力.這是立足于每一時代的先決條件.——方海權 不要問我得到多少東西,至少,我懂得感恩和奉獻.那是歷代賢圣書籍的恩典,因此為人要勤修勤學.——方海權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宋]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宋]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