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孔子的精典語句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2. 關于孔子的語句
1樓 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們革除舊習,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
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
——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摘孔子《論語》請采納。
3. 【有關孔子的優美語段】
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得思義.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csc:pagelist]}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 【孔子的經典語錄】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鮮亦仁!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14.子謂:"盡美矣,又盡善也."謂:"盡美矣,未盡善也."15.朝聞道,夕死可矣.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0.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3.德不孤,必有鄰.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27.君子周急不繼富.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36.子不語:怪,力,亂,神.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47.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5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53.食不語,寢不言.54.寢不尸,居不容.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6.未知生,焉知死?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58.過猶不及.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68.言必信,行必果.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7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8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82.小不忍,則亂大謀.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85.君子憂道不憂貧.86.當仁,不讓于師.87.有教無類.88.道不同,不相為謀.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90.既來之,則安之.9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9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9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96.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9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5. 《論語》的經典語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6. 在論語十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孔子對君子的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范: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正顏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泰而不驕”(《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即作為君子應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別,才能真正體現君子的精神.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必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其五,君子不黨.孔子認為,君子之見的交往應該做到“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二不周.同時還要“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7. 摘錄《論語》中20則經典語句并扼要點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