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論語的影響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主要的句子的意義

《論語》八則

● 課文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⑤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⑥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翻譯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謚號呢?” 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那些呢?”

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字里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 《論語》的精美語句有哪些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不器。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遜)。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見得思義。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系,遠之則怨。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 關于論語的經典短句

這是我自己收藏的一部分. 因為比較喜歡論語. 在這跟大家分享下.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ti,敬重兄長),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一條:弟子……,分明最對小孩子說的。

這一條教大家謹言慎行,切不能有開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條教大家當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親信(實質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條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統治的人學會忍耐。 4、剛、毅、木(樸實)、訥(ne ,慎言),近仁。

這條教大家做一個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條有道理。 6、當仁,不讓于師。

這條也有道理。可惜后來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條告訴大家反思,自我批評是有道理的。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立身社會)也。

這條告訴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講一個“狼來了”的故事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條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訴大家進步的道理,實質上又有“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的不良傾向。

11、以約(隨時自律)失(錯誤)之者鮮矣。 這條也有道理,告訴大家“要記住怎麼做是錯誤的”,讓但是這也是一個大的方向錯誤,儒家始終也是這樣,告訴大家不能怎樣做,而從來不說應該怎麼做。

1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條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講求),聞義不能徙(xi ,遷移、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條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學而無用”。

14、子絕四:毋(wu)意(猜測)、毋必(絕對肯定)、毋固、毋我。 這條更絕,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試想一下,照這條說的,沒有任何正確的想法,(就是什麼也不要想),換句話就是聽上級領導的而自己什麼也別想。

1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篤(du全心全意)敬,雖蠻貊(mo,偏遠)之邦行矣。

17、躬自厚(嚴于律己)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這條是作人的道理,不過前面的道理說得很對,最后的目標卻太世俗無聊了“則遠怨矣”,就是為了不挨罵麼 1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條是正確的,知錯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這條說得是孝道,不過太過份了,(幸虧孔子時代人的壽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現在這麼長壽,子女就別干什麼大事業了) 20、不患(擔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這條有一定道理,不過還是說“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別人的想法就那麼重要嗎? 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太貪 2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因為現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進取。

23、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次于“生而知之”)。 這條告訴大家一個學習的方法就是“博學” 2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條有道理,心胸開闊些才好 2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條是屁話,就跟算命先生說得一樣,兩頭堵,總有一頭對 2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這條有道理,少說多干是對的。

2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錯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條所有的話都“有道理”,但再往后說,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知者”呢? 2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條對于有些人適用,即有“大德”“大謀”的人,本來就是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大謀,就無所謂了。

30、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這條有道理,不能人云亦云,沒有實際根據就亂說 31、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慍(yun ,怨恨),不亦 君子乎? 這條有道理 33、(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真啰嗦,這條和第27條一樣 3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浮飾)。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這條看似有道理,但我們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謂的“君子”嗎?我看不如“野”“史”一點比較自在。

3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憂愁不安)。 這條說得就是我,小人嘛,沒有君子的胸懷,委委瑣瑣、每天發愁、走路靠邊、下棋占角,難當君子啊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這條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干好事,不過必須要搞清楚他干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條也太過份了,要求行為循規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 3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條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 39、君子矜(jin 慎重)而不爭,群而不黨。 這條告訴讀書人,有了不滿也要忍著,更不能聚伙造反 4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不端)廢言。

這條有道理,說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犯錯誤的人說的話也不一定都不對 41、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

4. 有關論語的句子

論語中關于朋友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幾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很誠實?有沒有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第五)

譯: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3、顏淵、季路待。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譯: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愿望呢?”孔子說:“但愿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第九)

譯: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第十六)

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論語中關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于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5. 急求作文一篇

讀《論語》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是四大支柱的關鍵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學會做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不管一個人有多少財富,多少知識,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個人最終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那麼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學習并實踐做人的道理,學習孔子的人生觀?

在不同的時期、通過不同的視覺學習了《論語》,這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與不如意的事很多,我們如何看待它們,在《論語》中就能找到答案。

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論語》中說到,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就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這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接受下來。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臨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他們(她們)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兒女、兄妹等親人;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這時要他們(她們)用怎麼的心態來面對?!天災,人們無法預見、有時又無法避免。在天災已經發生時,只有去接受它。不要過分地糾纏在里面,整日呼天搶地,這只會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度就是盡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

災害已發生、悲劇已上演、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重新站起來。此時,支持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們一片忙碌:人們紀念逝去的親人、重組新的家庭、修補破損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過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們漸漸地彌合心里的傷口,去逐漸減輕心靈的苦痛,通過勞動,汶川重新獲得了新生。《論語.憲問》中談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如果你心懷很敞亮,內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種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與遺憾。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悲痛是難免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6. 論語里經典的句子20條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歸69

《論語》里的經典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遠游,有必有方。”“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君子欲訥于言而敏與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7. 摘抄論語中的優美句子,不少于一百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8. 幫我選50個論語中最經典的句子

你自己選20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