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什麼讓人熱血沸騰的語句 打仗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宋-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另外還有諸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擋百萬師!東風吹醒英雄夢,笑對青山萬重天。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2. 描寫沙場戰斗的句子
戰場啊.飛沙走石不太適合吧.那個單挑時倒是可以用,戰場上沒有這麼描寫的.
戰場---人多啊.要用大氣點的詞語啊.
比如:浴血奮戰之類的
九州對氣勢描寫相當成功,比如下面這段 “姬野去傳令,放棄多余的輜重,全力行軍!”息衍忽然沉下臉色,“務必在傍晚前逼近殤陽關扎營!” “是!”姬野將懷中帥旗拋給呂歸塵,調轉青騅就要下山。 呂歸塵懷抱著墨旗,把鋼質槍鋒定在了腳下的巖石上。忽然間,他臉色大變:“姬野!這是……” “什麼?” “有人在附近行軍……越來越近,最多不過三十里!” 蠻族行軍,武士們都頭枕馬鞍入睡,靠著地面震動就可以判斷附近是否有大軍行動,敏銳的人甚至可以推斷對方的人數和距離,分辨輕騎和重騎。呂歸塵不曾在北陸行軍,但是這種技巧卻在狩獵的時候已經學會了。眼下這桿大旗旗桿上傳來的震動,并不像是步卒和唐軍區區三千騎兵的聲音。 息衍一手把住了旗桿,沉思片刻:“來得好快……不知道是敵是友。” “騎兵,”呂歸塵道,“不知道人數,但肯定是奔馳的騎軍在逼近。” “還有多遠?” “最多不過二十里。” 息衍抽出腰間的彎弓,一枚鳴鏑拉起尖利的嘯聲刺入天空。他已經來不及下山傳令,鳴鏑一發,是令三軍全力以赴通過山谷,在外面的平原上布開防守的陣勢。三人隨即鞭策戰馬,旋風一樣馳下小山,此時息轅已經在軍中吹響了沉雄的進軍號角。 當他們沖下山坡趕上前軍的時候,草原盡頭的地平線上已經升起了隱隱的煙塵。三軍已經通過了山谷,弩手在陣前散布成一線,中間夾著前鋒營的輕騎。所有輕卒則在偏后的地方結成一萬五千人的鱗甲陣,這是防御最強的陣形之一。此時所有人都能清楚的感覺到腳下的震動。 “五里,”息衍淡淡的說,“如果來的不是彭國的風虎騎兵,那麼只能是… …” 話音未落,殷紅如血的大旗已經在塵頭上冉冉升起,在天空的光亮下,旗上的徽記看不清楚。姬野渾身一凜,他竟然在風雷般的鐵蹄聲中聽見了歌聲! “越千山兮野茫茫,野茫茫兮過大江。 過大江兮絕天海,與子征戰兮路漫長。“ 開始只是一人放歌長嘯,唱到此一句末竟是對方三軍齊聲的應和: “越千山,過大江。 絕天海,路漫長。 收我白骨兮瀛海旁,挽我舊弓兮射天狼!“ 那是一曲葬歌,姬野一生中第一次聽到如此悲烈豪壯的歌聲。那支鐵騎狂風般席卷草原而來的,高唱著埋骨沙場的歌謠,縱然已經看見了己方的旗幟,也沒有半分退卻。這支赤甲的騎兵仿佛根本不記生死,只是縱馬奔馳,奔馳,直要踏破千山萬水去沖擊天地的邊緣。 那桿大旗上的徽記終于映入了姬野的眼睛,無數雷霆組成一個花環在紅旗舒卷中浮現——離國嬴氏的“雷烈之花”,離公嬴無翳的“雷騎軍”!
建議你去看看小說,那里有好多經典的段子~~~
3. 三國演義中的精彩語句(打仗的)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后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麼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麼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后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于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云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云并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麼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云跟了自己這麼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麼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夸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后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麼說沒什麼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并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里面,這句話是最精辟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麼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后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