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

解夢佬 0

1. 二十四孝的故事

1、孝感動天

據說舜的父親、繼母和他異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他們在舜修補谷倉時放火,在他掘井時填土企圖將其掩埋,但舜都成功逃脫了。舜雖心里萬般委屈,但仍然反省自己,認為是自己侍奉的不好,絲毫不記恨家人,還對他們一如既往的好。

舜的孝行感動了上天,在他耕地時,大象跑過來幫他,小鳥來替他鋤草。堯帝聽說了,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各種考察,讓他繼承了王位。舜在當了天帝后,依然十分孝順自己的父母,對弟弟也很好,他的孝行便這樣流傳了下來。

2、親嘗湯藥

漢文帝十分孝順,每日都細心照料母親,從不懈怠。傳聞薄太后生病,病了足足有三年,漢文帝把母親照料的很周到,常常衣不解帶侍奉左右,湯藥他也是親自嘗過之后才拿給母親喝,其孝行因此傳遍天下。

3、嚙指痛心

孔子的弟子曾參很孝順父母,有一次他去山里面砍柴,家里面來了客人,母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一時情急,只好咬破自己的手指,曾參突然覺得心疼,知道是母親在呼喚自己了,趕緊返回家中,得知緣由,忙去接待客人。

4、百里負米

孔子的弟子仲由家里貧困,自己常常都是靠野菜為生,但他為人孝順,總是跑到百里之外背了米回來給父母吃。

后來父母去世了,他游學到楚國做了官,跟隨他的車騎有百輛,存起來的糧食有萬鐘,仲由享受著此時的榮華富貴,不由感慨自己曾經吃野菜的日子,想到再也不能跑百里給父母背米了,十分傷心。孔子還贊他說:“你對父母的侍奉,真是生時盡力,死后盡思。”

5、賣身葬父

因家里貧困,父親死后,董永只能將自己賣身到富貴人家賺取錢財,好安葬父親。一次在槐樹下偶遇一女子,自愿與他結為夫婦。不料那女子一個月便完成了債主要的三百匹錦緞,幫助董永還清債務贖了身。在回家路上又經過那棵槐樹,女子告知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織女,天帝被董永的孝心感動,派她前來相助,說完便飛上了天。

6、聞雷泣墓

魏晉時期營陵人王裒,其父被司馬昭殺害,他終身不肯朝西坐著,并發誓永不做晉臣。母親在世時非常怕打雷,死后他便將母親安葬在山林比較清靜的地方,一到雷雨天氣,他便不顧風雨跑到母親墳旁,安慰母親不要害怕,自己陪在左右。

他教書時,每次讀到《蓼莪》篇,就會思念父母而哭泣,后來他的學生干脆跳過這個篇章不讀了,怕惹得他難過。

7、棄官尋母

宋代天長人朱壽昌,在他七歲時,生母因被嫡母嫉妒趕出家門嫁到了別處,母子就此分離。五十多年,他們都沒有再見過面。神宗皇帝時,朱壽昌做了官,但他一心想著到母親,便辭了官位。

后來,他有了線索要到陜西去尋母,說若找不到自己也不回家了,終于在陜西一帶找到了母親,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便將母親和兩個弟弟接回家中住在一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二十四孝故事

2. 二十四孝最感人的故事

二十四孝2113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一、孝感動天 二、戲彩娛親 三、鹿乳奉親 四、百里負米 中國二十四孝五、嚙指痛5261心 六、蘆衣順母 七、4102親嘗湯藥 八、拾葚異器 九、埋兒奉母 十、賣身葬父1653 十一、刻木事親 十二、涌泉躍鯉 十三、懷橘遺親 十四、扇枕溫衾回 十五、行傭供母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筍 十八、臥冰求鯉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一、嘗糞憂心答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滌親溺器 二十四、棄官尋母。

3. 【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小故事,要全部.】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后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后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云,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后,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愿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后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并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后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后,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于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后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后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

4. 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發表于: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

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

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后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

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后來做了丞相。

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

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云,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

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

他的老師去世以后,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

愿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

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

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

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后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

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

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

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

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

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并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后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強盜把他母親劫走。

鮑出聞訊后,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于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

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后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

可是路上跋。

5. 關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

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一、孝感動天 二、戲彩娛親 三、鹿乳奉親 四、百里負米 五、嚙指痛心 六、蘆衣順母 七、親嘗湯藥 八、拾葚異器 九、埋兒奉母 十、賣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親 十二、涌泉躍鯉 十三、懷橘遺親 十四、扇枕溫衾 十五、行傭供母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筍 十八、臥冰求鯉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一、嘗糞憂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滌親溺器 二十四、棄官尋母。

6. 求二十四孝故事

孝聞天下 舜,有虞氏首領,又稱虞舜。

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

舜的父親眼瞎,又不辨善惡,偏聽偏信,對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倉,待舜登上倉頂,他們卻抽去梯子,放火焚燒。

舜挾著兩個斗笠,從倉頂飄然而落,毫發無損。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淘井,舜剛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滾落,舜從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繼母及弟象十分驚恐。

盡管他們對舜屢次加害,舜對父母孝敬如初,對弟象依然友好。帝堯知舜至孝,又見他德才兼備,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禪讓給他。

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后世尊為“遠古圣王”。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今山東郯城)國君。

年幼好學,聰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說鹿乳可以治愈,郯子便四處尋求,未能得到。

郯子見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著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覓取鹿乳。鹿生性機警,膽小怕人,又善于奔跑,郯子連去幾日,終未如愿。

一日,裹著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與獵人相遇,獵人張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來,將實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動了獵人,獵人以家中馴養的母鹿之乳相贈。

鄰子得到鹿乳,趕回家中為父母治療眼疾。孔子論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世尊為“至圣”。他提倡孝道,主張對父母要尊敬、奉養,不違背父母意愿。

父母生時要事之以禮,死后要依禮安葬,依禮祭祀,經常追思。孔子用孝悌為“仁之本”的學說教育弟子,自己更是身體力行。

孔子三歲喪父,母親顏征在,含辛茹苦地把他養育成人。孔子對母親十分孝敬。

在他十七歲那年,母親去世,依禮父母應該合葬,但他不知道父親葬于何處。孔子便將母親棺柩,停于魯國繁華的五父之衢,長跪啼泣求問,終于感動了一位名叫挽父的趕車人的母親,并在這位老嫗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處。

孔子父母合葬墓,在曲阜城東15公里處的“梁公林”,至今仍有游人前往拜謁。蘆衣諫親 閔損,宇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弟子。

幼年喪母,后母生下兩個兒子,對他十分冷落,好飯給親生兒子吃,暖衣給親生兒子穿,但閔子騫從無怨言。一年冬天,全家外出,別人不懼寒冷,唯有閔子騫凍得兩手發抖,韁繩落地,引起父親惱怒,揮鞭抽打。

皮鞭打破棉衣,露出的不是棉絮,卻是荒野中采來的蘆花,父親這才知道閔子騫遭受虐待的真相,要將后母休去。閔子騫長跪在地,苦苦哀求:“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要求饒恕后母。

父親受到感動,放棄休妻。后母羞愧改過,從此對三個兒子一樣疼愛。

閔子騫以孝行促使一家人和睦的事跡,受到孔子贊許。后人把閔子騫列為孔門賢人“四科”的“德行”之科,受到世人尊重。

負米養親 仲由,春秋末年卞(今山東泗水)人,孔門弟子。少時家貧,平時掙來的錢自己不花,讓父母吃飽穿暖。

房子破了,自己修。無錢買菜,自己種。

卞地糧貴,他便到遠處去買。后來,仲由到曲阜求學,發現當地糧價比卞地便宜,便常從曲阜買糧,步行百里,背回家中奉養父母。

如此寒來暑往,經年不輟。因仲由學業有成,許多人聘他到外地做官,他對人說:“父母在,不遠去。”

直到父母謝世,他才去外地供職。后來,仲由南游楚國,楚王授以要職,從車百輛,生活優裕,但每當想起當年無力使父母擺脫饑寒時,常悲從中來。

他對人說:“子欲養,親不在,悲痛在心!”“父母死后殺牛祭祀,遠不如生前給老人殺只雞吃。”曾子倡孝 曾參,春秋末年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

他是孔門弟子中年齡較小的一人,卻能領悟孔子思想——忠恕之道,并傾力傳承,被后世尊為“宗圣”。相傳,曾子作《孝經》。

曾子認為,孝為“德之本”,“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乎孝”。

曾子更是身體力行。自己清苦,卻在贍養父母方面十分盡心。

他經常對父母問寒問暖,關懷備至。父母喜歡吃的東西,自己不吃,留給老人享用。

他認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給,不敢任意毀傷。出門在外,時時想著父母。

父母死后,曾子痛哭不止,淚如泉涌,后世在他的家鄉曾廟中建有“涌泉井”,以示紀念。孟子重孝 孟子,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父親早亡。

孟子少年受母親“三遷”、“斷機”之教,努力攻讀,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大師,后世尊為“亞圣”。在孔子謝世百年之后,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孝道理論。

他認為,天下事,“孝親為大”。他以為,那種不事生產、懶惰成性、貪財好色、不贍養父母、好勇斗狠、陷父母于不義的人,都是不孝。

孟子論孝,還有一個可貴之處,是他把“孝親”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敬老觀念。母親死后,孟子以隆重的禮儀殯葬,有人批評他葬母規格不應超過父親。

他說:當年沒有條件依禮葬父,今天有了,依禮葬母是對母親,也是對父親的懷念與尊敬。上書救父 淳于意,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人,西漢初年名醫。

淳于意醫術高明,救死扶傷,遠近聞名。漢文帝四年,當地豪強誣告他致人死命,買通地方官員把他拘捕,準備押解京師處剕刑(砍足)。

臨走以前,淳于意悲憤地對五個女兒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