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千古名句是什麼
全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含義: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背景: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千古名句是什麼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全詩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有個青年叫恒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歷經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
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
這時,仙人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
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
3. 9月9日憶山東兄弟千古流傳的名句是什麼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古名句。
在王維之前,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原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釋義: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賞析: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古人認為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災。很多人覺得插在頭上的應該是花,實際上這大錯特錯!因為重陽節是農歷的節日,按陽歷的節日算也要到10月了。
山茱萸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吳茱萸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
所以,無論哪種茱萸,重陽節的時候早就沒有茱萸花。所以,重陽節插的茱萸應該是茱萸的果實,而不是它的花。
此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獨的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被什麼東西觸動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最容易觸動人這種情緒的就是“佳節”,因為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常常和很多家鄉的美好記憶聯接在一起,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警句。
這就是“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筆下全無”(釋義:人人都有構思,都有那個意思,但就是落不了筆,寫不出來,但偏偏你寫出來了, 點中了大家的心思能激起共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 9月9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是千古名句。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釋義: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簡析;“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