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讓學生體會詞語表達的作用
今天聽了四年級一堂語文課,教學內容是語文園地三我的發現與日積月累板塊.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體會詞語的表達作用.下面是老師的教學流程:\x0d1、生齊讀;\x0d2、指名說發現的帶點詞;\x0d3、生談帶點詞的作用;\x0d4、講解分析;\x0d5、小結作用及表達效果;\x0d6、生練習運用帶點詞造句.\x0d附教學內容:我的發現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x0d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x0d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x0d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x0d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它們之中有的能夠朝夕與共,和睦相處.\x0d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它們之中有的居然能夠朝夕與共,和睦相處.\x0d教學過程中,學生基本不能自己說出帶點詞的作用,幾乎全靠老師的講解分析,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詞語的表達作用及效果,教學難點沒有突破.究其原因,有如下兩點:\x0d1、四年級學生能借助字典、詞典、生活積累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義,但認識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尚且困難.\x0d2、教學方法單一,全是老師講解分析、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勉強接受,效果不佳.\x0d2、結合語境.\x0d詞語一旦進入具體語境,就會顯現出它的特殊意蘊.新課標反復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體會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實踐證明,對于小學生來說,抓住語境,體會詞語意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詞語,又能增強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如終于,體現了科學家的研究是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研究成果的來之不易;也體現了科學家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精神.\x0d3、比較辨析.品味詞語的表達作用常可用增刪、替換、移位等方法與原句作比較、辨析,將二者反復吟讀,找出差異,比較優劣,從而體會其作用.如根本一詞學生比較陌生,可用其意思及作用相近的一定替換,學生就比較容易體會.\x0d5、實踐運用.\x0d口頭造句訓練是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方式之一.這種語言實踐活動,不但是發展學生語言、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對學生理解鞏固所學詞語、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認識能力都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