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逍遙游》 中 常考的句子有哪些
1. 常考的句子: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2. 翻譯:商湯詢問名叫棘的大夫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身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算是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了。
一、原文:
《逍遙游》先秦-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二、譯文: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麼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麼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后才開始朝南飛。
2. 《逍遙游》的重點句子有哪些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釋義:它奮力而飛時,那展開的雙翅像從天邊垂下來的云彩。這只鵬鳥,隨著海水運動的大風遷徙到南方的大海。
2、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 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釋義: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釋義:天空的深藍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天空高遠沒有盡頭呢?它俯瞰下方大地,也不過像人仰望天空一樣罷了。
4、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釋義:它背對青天而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或阻礙它,然后才像現在這樣將計劃向南飛行。
5、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釋義:哪里用得著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行呢?
6、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釋義:到近郊去的人,一天之內返回,肚子還是飽飽的。
7、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釋義:到千里之外的人,三個月前就要準備糧食,這兩只小鳥又知道什麼呢?
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釋義: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
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釋義: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
10、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釋義:況且全世界的人都贊譽他,他也不會因此更加受到鼓勵,全世界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不會更加沮喪。
3. 請問《逍遙游》(節選)中哪些句子常考默寫,哪些句子常考翻譯
這篇文章通篇都有考點,無論是虛詞還是句式都可以出考題,所以深入的學習是必要的,而且諸子百家的文章都是考試的重點。
1.這段我們考過背誦:
《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2.這段我們考試時考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翻譯:商湯詢問名叫棘的大夫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身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算是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了。
4. 高考語文古詩文默寫曾經考過《逍遙游》中的哪些句子
《逍遙游》高考理解性默寫題目及其答案:
1.用夸張的手法寫鵬的脊背很寬很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鵬鳥在飛行時翅膀的樣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3.在《逍遙游》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并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4.《逍遙游》中描鵬鳥要飛到南海時的飛翔狀態的句子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5.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6.面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
7.講舟對水的依賴性的句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無法浮起一個杯子一樣。
8.草芥可以在低洼的地方浮起(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
9.水太淺杯子便被粘住了(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10.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
11.用夸張的手法寫鵬鳥可以背負起青天而沒有誰能阻止它(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
12.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13.到郊外所做的準備(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
14.到百里之外,頭天夜里準備糧食(適百里者,宿舂糧。)
15.到千里之外,提前三個月準備糧食(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16.文中用朝菌、蟪蛄、冥靈和大椿的例子為了論證的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17.冥靈的長壽體現在哪(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18.大椿的長壽體現在哪:(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19. 《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20.鵬鳥的脊背如泰山,翅膀如垂在天邊的云(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
21.體現斥鴳見識短淺的句子(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22.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23.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
24.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并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25.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
26.宋榮子能夠分清自我與外界的區別,辨清榮譽與恥辱的界限的句子(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27.宋榮子對于世俗并沒有急切追求的樣子(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 )
28.列子對榮華富貴的態度(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29.要達到逍遙游的最高境界,必須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
30.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31.要達到逍遙游的真正境界,必須追求忘我和不求有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32.要達到逍遙的真正境界,必須不求有功和淡泊名利(神人無功,圣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