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表達字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中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主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古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主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知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齋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知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

過則勿憚改。”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主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古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知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知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齋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古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點題 ]正必壓邪,千古之道只在“正”字。得一“正”字,家齊國治天下平,何論民服! [ 心得 ]一朋友曾對我說:“譬如賣藥,自己尚且一身毒瘡,還要向別人叫賣治毒瘡的藥,別人怎麼會信。

那不簡直是天方夜譚嗎?”如果用一個做普通人都不合格的人做社會領導者,那麼,整個社會也難以合格。如果用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社會領導者,社會就一定會多些有道德的人。

社會領導就是社會的風向標,做得好,社會風氣就好,做不好,社會風氣就不好。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點題 ]從政者若甘為樹陰,則未有不趨而避熱之人。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點題 ]文化理念的成功才是為政的最大成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點題 ]人者之言為信。做人無信又如何做得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因無信而亡國,代價慘痛。

做人要常觀此字。 子張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 點題 ]源流千里,一脈相承。

[ 心得 ]文化是具有很強穩定性和連續性的,不管社會如何改變,一個民族的根本思想是很難改變的。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改變一個民族,就一定要改變這個民族的文化。

如果民族文化改變不了,那麼,這個民族也就一定改變不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基礎強大,所以,謙虛內斂吃苦耐勞的民族本性是沒有改變的。

我們的民族能走到今天,就在于有自己強大的文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堅信:中華民族必須要牢固樹立自己的文化理念,這是才是民族存在的基礎。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 點題 ]不忘本,不廢義。 [ 心得 ]孔子給“諂”的定義是背叛自己的祖先,給別人的祖宗磕頭。

“勇”的定義是見義敢為。人區別于畜生的就在于義。

畜生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任何行為都是出于本能。而人則不同,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本能之外還有一個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

1樓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④?” 【注釋】①謂:評論,談論。季氏:指當時執掌魯國大權的三家之一的季孫氏,這里指季平子,魯國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樂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天子舉行樂舞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左傳·隱公五年》:“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

季氏本為魯國大夫,卻用了八佾,這是對天子之禮的僭越,是不可饒恕的越軌行為。③是:代詞,指代前面的“八佾舞于庭”。

忍: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忍心,狠心,指季氏;另一種理解為容忍,指世人。④孰(shú):疑問代詞,什麼。

【意譯】孔子評論季氏時說:“他在私家庭院里舉行舞會居然冒用天子的八佾規格,如果對這種僭越禮儀的事情都能容忍,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的呢?”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

2. 請問《論語》中帶“學”字的句子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為政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憲問第十四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李氏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

矣!」

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3. 論語中有關“直”字的語句

論語中有關“直”字的語句有很多,“直”在《論語》中共出現22次,其中“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前半句在《論語》中重出3次,后半句重出2次。雖然這些地方都以“直”字表示,但其所涉具體情境是不同的。

表中的各“直”的白話意義,直接從譯本中的白話譯文摘錄。由于譯文兼顧句子的通順等方面,因而相同的意義可能會根據句子的需要而有詞性或用字上的差別。

4. 論語中表示歡迎的句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詞目】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讀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釋義】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現在這句話經常被用以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也表示老朋友見面很開心。 【出處】《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說】“說”(音同月)通假:悅,指愉快,高興。“慍”是指生氣,發怒,怨恨,心里不滿。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很有修養的人。 注:講的是有學習樂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5. 論語中表示誠實的句子有哪些我只知道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中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5)不習(6)乎?”《荀子·勸學》說:“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2),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行有余力,則以學文(4).”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第一》)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3)矣.” (《論語·學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