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終南山的句子
1、前對終南山
唐
王維
《答張五弟》
2、終南山正綠
唐
白居易
《送王處士》
3、墻上終南山
唐
白居易
《朝歸書寄元八》
4、君問終南山
唐
王維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5、階下終南山
唐
王縉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6、尚憐終南山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7、君看終南山
唐
孟郊
《勸酒》
8、養老終南山
唐
張光朝
《荻塘西莊贈房元垂》
9、失卻終南山
唐
賈島
《攜新文詣張籍韓愈途中成》
10、終南山北數人知
唐
賈島
《題青龍寺》
11、終南山是枕前云
唐
李頻
《寄曹鄴》
12、終南山欲春
唐
于武陵
《長安逢隱者》
13、終南山欲春
唐
于鄴
《長安逢隱者》
14、終南山北面
唐
齊己
《題終南山隱者室》
15、幸見終南山
唐
吳筠
《翰林院望終南山》
16、猶戀終南山
宋
陳與義
《雜書示陳國佐胡元茂四首》
17、求我莫傍終南山
宋
晁補之
《復用前韻遣懷呈魯直唐公成季明略》
18、緬懷終南山
宋
韓維
《答梁大夫斷求息緣以躋高跖兼簡清臣大夫》
19、終南山翁何處至
宋
賀鑄
《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20、所以終南山
宋
胡仲弓
《感古十首》
21、猶有終南山
宋
梅堯臣
《送永興書寄王申》
22、惟有終南山
宋
強至
《送章傳道東歸三十八韻》
23、終南山
宋
釋智愚
《文宗問終南山蛤蜊瑞相圖贊》
24、借與終南山
宋
文同
《宿李同年蔭碧亭》
25、崔嵬終南山
明
王祎
《長安雜詩(十首)》
26、瞻彼終南山
明
謝榛
《雜感寄都門舊知(此詩為李于鱗隙末而作)》
2. 有關田園風景的優美句子,越短越好
1.記得在霜地的黃昏里,在不遠處的裊裊炊煙里,大地抱著又圓又大的地瓜,一眼望去,那心情用現在的話說是多麼的“爽”啊! 2.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黃澄澄的,仿佛是一塊大金子。
3.道路旁橘紅滾圓的柿子,掛在樹上;金黃碩大的梨果,結滿枝頭。 4.園里雪白的棉花像云海,黃色的玉米堆滿院,鮮紅的辣椒掛窗前,青脆的紅棗綴滿樹。
5.林中聽蟬鳴,池畔賞荷色,湖上泛輕舟,是最美好的享受。 6.站在窗前放眼望去,滿目皆是一片翠色,叢中還站著幾個農民,不停的勞作著. 7.那遍地的綠草,那微風中輕輕搖曳的蘆葦,那棲滿了夜鷺的灌木叢,就像一幅立體的田園畫,靜靜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8.鄉間陽光不太耀眼的時候,天就會很藍,絮狀的白云懸在下方,在天際盡頭;云朵上方則是一絲一縷若蠶吐出的輕絲一般悠悠揚揚、若即若離飄浮著的薄云。
3. 有關終南山的詩詞
1、[宋] 賀鑄《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原文選段:
古寺不掛寰瀛圖,終南山翁何處至。
釋義:
古老的寺廟沒有懸掛著全國的地圖,終南山的那個老翁哪兒來的呢?
2、[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原文選段: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釋義:
我留戀巍峨的終南山,還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濱。
3、[唐] 吳筠 《翰林院望終南山》
原文選段:
幸見終南山,岧峣凌太虛。
釋義:
有幸能夠見到終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4、[宋] 王中立《雜詩四首》
原文選段:
貪看終南山色好,不知紅日下前峰。
釋義:
我貪戀這終南山的風光,不知不覺太陽就要落山了。
5、[唐] 齊己《題終南山隱者室》
原文選段:
終南山北面,直下是長安。
釋義:
終南山的向北方向,直接下去就是長安城。
4. 優美語句+賞析至少(賞析100字)
祖詠《終南望馀雪》
終南望馀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相傳詩人祖詠,有一年在長安應試,試題為《終南望馀雪》。此詩為應制詩,按規則一般要寫五言六韻十二句,可祖詠只寫了這四句就交了卷。詩人在這首詩中,以清新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描繪出了終南山雪后的秀美風光。
詩的前兩句寫終南山的晚冬,嶺高雪厚,山川秀美: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終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遠遠望去,高峻的嶺頂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積雪,似乎是流動著的白云,飄浮在天邊。
詩的后兩句寫雪霽日出,雪光輝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長安城增加了些許寒意: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陽光,微微地灑在積雪上,銀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樹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臨,晚冬的陣陣寒氣,向城中襲來,城里的人也覺得傍晚確實有一些寒意了。
祖詠寫了四句就交了卷,這一次自然功名無成了。試后,有人問祖詠為什麼不按規則寫,他說:“意思都說完了。”意思表達完了,就此擱筆,看來祖詠無疑是做對了。
“終南陰嶺秀”,描繪在終南山下的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背坡的秀麗景色。一個“秀”字,顯示出了終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積雪浮云端”,既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也寫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霽色”,寫雪光反射到樹林上,給樹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這是從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現了詩人對城中百姓冷暖的關心,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全詩雖只有四句,卻把《終南望余雪》的主題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注釋:
①陰嶺:山北曰陰。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
②林表:林梢。
③霽色:雨雪之后的陽光。
題意是望終南馀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里并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里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馀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里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馀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馀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后,只有終南陰嶺尚馀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馀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馀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王士稹《漁洋詩話》卷上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并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5. 孟郊的游終南山贊美人種心情的詩句是
孟郊的《游終南山》中“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朝朝讀:zhāo zhāo 游終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譯文】 終南山十分高大,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巖萬壑所遮,這樣看來終南山似乎要塞滿天地.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日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后冉冉升起,就象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后,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余輝.成為夜晚一景.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之時,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山“中”而不偏,山中的人則“正”而不邪.山路再險峻,山中人心還是“平”的.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被驅趕得向一邊傾斜.長風過松柏,枝葉飄拂發聲,使人于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到山中之后,后悔自己原來讀書,天天追求的是紅塵中的浮名.。
6. 關于山水的優美句子
描寫山水的優美語句: 1、露出云層的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懸浮著。
2、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日落西山,余光橫照。 3、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4、第二天早上起來,拉開窗簾,卻發現經過一夜風雨的玉蒼山,竟是如此的美麗:藍藍的天空下,陽光明媚,參差不齊的山頭上遍布著神態各異的石頭。昨夜的那一場雷雨,昨天的那一場煙雨仿佛就是早已化為灰塵的夢境。
5、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兩岸景色猶如百里畫廊。 6、浩渺的江面,煙波蕩漾著山形塔影。
7、尖刀似的小山,挑著幾縷乳白色的霧,霧靄里,隱約可見一根細長的線。 8、江水穿山破壁,氣勢洶洶奔騰而下;奔騰叫囂的江水,如瀑懸空,砰然萬里。
9、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滴翠。抬頭奇峰遮天,腳下清流潺潺,怪石臥波。
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無之中。如果說它有,它隨著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經化作蒸騰的霧氣;如果說它無,它在云霧開合之間露出容顏,倍覺親切。
10、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11、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
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12、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13、山,綿延綿亙;山,險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氣勢磅礴,讓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麗,令人憶起峨眉;山,猶如令萬人敬仰的圣賢,沉穩是他的天性,不露聲色地詮釋著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肅穆,生命的莊嚴。 14、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15、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單調與精彩的結合,也就組成了最美的風景。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泛舟,多麼美妙! 16、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17、山雖無言,然非無聲。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優美的琴聲傾訴;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靚麗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濤,是山對肆虐狂風之抗議;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對流逝歲月之記錄。
18、水,那麼靈動清麗,令人神往遐思;水,那麼雄渾澎湃,充滿了無限激情。有時人稱柔情似水,有時又說咆哮奔騰,這就是水的個性。
瀑布的壯麗,波濤的洶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19、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20、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山頭常戴了點白雪,河水則清明如玉。在這樣一條河水里旅行,望著水光山色,體會水手們在工作上與飲食上的勇敢處,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21、一江秋水,依舊是澄藍澈底。
兩岸的秋山,依舊在裊娜迎人。蒼江幾曲,就有幾簇葦叢,幾彎村落,在那里點綴。
你坐在輪船艙里,只須抬一抬頭,劈面就有江岸烏桕樹的紅葉和去天不遠的青山向你招呼。 22、優美逶迤的山嶺,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
俯瞰足下,白云彌漫,環觀群峰,云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云霧處,似朵朵芙蓉出水。 23、幽幽的深谷顯的駭人的清靜和陰冷。
24、雨改變了公園的情調,西北方向的云霧之中,是水墨畫似的遠山,這在園林建筑中頗被稱道的”借“來。 25、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26、站在這里一看,真怪,山簡直變了樣,它們的形狀與在平原或半山望上來大不相同,它們變得十分層疊、雜亂,雄偉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盡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隨時觸到山。
27、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28、只見遠處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圍還有幾十座小石峰。仔細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
瞧瞧,孫悟空正領著它 的孩子們向南天門殺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蒼黑似鐵,莊嚴、肅穆。
紅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藍色。緊接著,霧靄泛起,乳白的紗把重山間隔起來,只剩下青 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
過了一陣兒,霧又散了,那裸露的巖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紅,漸漸地又變成古銅色,與綠的樹、綠的田互為 映襯,顯得分外壯美。 29、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 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 不攀登它的峰頂。
30、周圍的大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花布。
7. 農家田園優美句子
1、綠草如茵的草原上還有一條細細的河,袒露在陽光下,遠遠看去,像一條發光的銀項鏈。
2、雨后的草原,野花競放,像一塊剛浸過水的花頭巾,連露珠兒也都是五顏六色的了!
3、我的記憶中,有數不勝數的美不勝收的景物。且不提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也不提那古樸典雅美輪美奐的小橋流水,更不提那蒼翠欲滴萬古長青的蒼松翠柏。單就這獨特的田園風光,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果實累累瓜果飄香的鄉村田園引人入勝,那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田家池塘妙不可言,還有那極富詩情畫意淳樸自然山青水秀的農家小院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4、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家在吃晚飯的情景。它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的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一起,匯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自然風景畫。
8. 要描寫山的優美詞句和詞語
一、描寫山的詩句: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題西林石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維的《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二、描寫山、水的詩句:
王維的《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己閑,清川淡如此。請貿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王維的《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三 山 :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7、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9. 高一《終南山》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這是蘇軾高度贊揚王維山水詩成就的。王維詩畫兼長,一向兼有詩人與畫詩的天賦,用畫意作詩,憑詩情繪畫,使山水詩與山水畫互為滲透,融而為一。他的山水詩不僅體現出畫詩的構圖,色彩和造型之美,還能充分表現山光水色在時空瞬變中的神采。他懷著詩人的情愫,緊握畫師的彩筆,使簡潔優美的詩句能同時顯示千里山河的絕妙畫境。對各種景致的遠近、濃淡、疏密、明暗的處理,無不逼真傳神,甚至將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微妙變化,都縷刻得栩栩如生如《終南山》:“太乙近古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藹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此詩要表現終南山的宏偉壯觀,卻不從自然狀貌作直觀的描摹,而是用驚嘆夸張的口吻,開始就表現它高近天都,橫連海隅的氣勢,概括出遠觀的印象。緊接著寫登山所見的近景,只覺自己置身于白云繚繞、青靄蒙蒙的云海之端,那奇異驚喜的心情,隨之而出。在迷蒙的喜悅中,登上主峰。此刻,群山萬壑因地勢和位置的不同,呈現出千姿百態,以襯托中峰的雄姿。末尾而句,如沈德潛所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集》卷九)這樣理解似更切合山水寫景的實際,是巧妙的收筆。再看另一首詩:
危境幾萬轉,數里將三休。回環見徒侶,隱映隔林邱。颯颯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靜言深溪里,長嘯高山頭。望見南山陽,白日靄悠悠。青皋麗已凈,綠水郁如浮。曾是厭蒙密,曠然消人憂。(《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詩人以寸管之筆將盤曲萬轉的山容水姿一一如畫托出。那松上雨點、溪石潺流,同深溪靜語,山頭長嘯,彼此呼應;加上朦朧霧靄和南山日照的映襯,完全是畫師的構圖。晁補之指出:“右丞妙于詩,故畫意有余。”符曾題序說:“昔人稱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二者罕能罕能并臻其妙。右丞擅詩名于開元天寶間,得唐音之盛,繪事獨絕千古。所謂無聲之詩,有聲之畫,右丞蓋兼而有之。”(見《王右丞集》附錄五序文五則)
以上均為王維以畫入詩的力作。這是六朝以來山水詩創作的一大發展,它融入了畫師的匠心,捕捉自然山水之美的精髓,以求神似,克服了受繁雜表象束縛,刻畫過于瑣細的毛病。
王維能突破山水詩人實錄描摹的手法,以畫法入詩,使山水詩具有濃郁傳神的詩畫美。具體地說,一是注重自然景物彼此的烘托映襯,如“閑花滿巖谷,瀑水映杉松。啼鳥忽臨澗,歸云時抱峰。”(《韋侍郎山居》)“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二是善于發現和捕捉大自然的生機,牢牢把握一閃而過,轉瞬即逝的富于美感的形態經過裁剪、推敲、遣詞,融景成詩,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半雨,樹桫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三是注重色彩的調配。如“青山橫蒼林,赤日閉平陸。”(《冬日游覽》)“連天凝黛色,百里遙青冥。”(《華岳》)“古壁蒼苔里,寒山遠山紅。”(《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這些經過藝術家的慧眼和審美心理精選繪制的山水景色,比之自然錄象,更富吸引力,因為它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內在的律動,寫出了動與靜的矛盾的統一。這就是所謂“詩中有畫”的詩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