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表達逍遙的句子是

解夢佬 0

1. 《逍遙游》達到真正逍遙的句子是什麼

達到真正逍遙的句子是: 1、鵬之徙于南冥者,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釋義: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此一飛在六個月后方才停歇下來。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

釋義: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釋義: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蟬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 出自:莊子[先秦]《逍遙游》。

擴展資料: 文章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編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逍遙游》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

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

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并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最后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里行間里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逍遙游。

2. 形容“逍遙”的詩句有哪些

1.明·于謙《過菊江亭》

杖履逍遙五柳旁,一辭獨擅晉文章。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

2.宋·晏幾道《鷓鴣天·手捻香箋憶小蓮》

手捻香箋憶小蓮,欲將遺恨倩誰傳。歸來獨臥逍遙夜,夢里相逢酩酊天。花易落,月難圓,只應花月似歡緣。秦箏算有心情在,試寫離聲入舊弦。

3.唐·白居易《逍遙詠》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4.唐·汪遵《漁父》

棹月眠流處處通,綠蓑葦帶混元風。 靈均說盡孤高事,全與逍遙意不同。

5.唐·韋應物《春游南亭》

川明氣已變,巖寒云尚擁。南亭草心綠,春塘泉脈動。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逍遙池館華,益愧專城寵。

唐·宋之問《登逍遙樓》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3. 莊子 “逍遙游 ” 中 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賞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于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參考資料: /view/27478.htm#2

4. 莊子《逍遙游》中哪些句子體現了文學的價值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 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此即逍遙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謂的逍遙游,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游於無窮。

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是有待於外;宋榮子的「定乎內外之境,辨乎榮辱之境」是有待於內;而列子的「欲風而行」則是有待於方術。

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氣之辯完全是順乎自然,而得自由之樂。而如何能做到「無己、吳功、無名」,進而求得逍遙?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升華而出的,也就是說「無」的境界仍要從「有」中獲得。

無己之道,從不曾知道自己,進而充實自己、完成自己以達「有己」,最后升華到不知有己、放棄自己偏見私執的「無己」境地。無功,從不曾有過功勞,進而有功於社會、造福人群,最后到達不知有功、生而不有為而恃的「無功」。

無名之道,從不曾有過名聲,到有名於世、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棄虛名、不以名累實,達到無名的境地。這種歷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凈化、升華,以表露人性的無限開展。

能夠達於。「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 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此即逍遙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謂的逍遙游,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游於無窮。

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是有待於外;宋榮子的「定乎內外之境,辨乎榮辱之境」是有待於內;而列子的「欲風而行」則是有待於方術。

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氣之辯完全是順乎自然,而得自由之樂。而如何能做到「無己、吳功、無名」,進而求得逍遙?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升華而出的,也就是說「無」的境界仍要從「有」中獲得。

無己之道,從不曾知道自己,進而充實自己、完成自己以達「有己」,最后升華到不知有己、放棄自己偏見私執的「無己」境地。無功,從不曾有過功勞,進而有功於社會、造福人群,最后到達不知有功、生而不有為而恃的「無功」。

無名之道,從不曾有過名聲,到有名於世、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棄虛名、不以名累實,達到無名的境地。這種歷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凈化、升華,以表露人性的無限開展。

能夠達於無己、無功、無名,而后才能體悟逍遙之道,三者之主體為「無己」,所以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在於「無己」的功夫。莊子的無己,就是於人間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與萬物相通的根源。

這也就是舍棄形器而保其內在精神,使心不隨物牽引,不逐物漂流,能夠保持其心靈的本質,以觀照宇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