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滄海中能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詩句是
《觀滄海 》 魏晉 .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在曹操的《觀滄海中》 ,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看似寫景,實際上詩人是以大海作比,盡情地抒發自己有包容宇宙、一統天下的偉大志向和胸懷。
2. 觀滄海中表達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譯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原文: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我東行登上了碣石山,觀賞那蒼茫的大海。只見海水是那樣寬闊浩蕩,高聳地山島挺立在海邊,樹木繁茂,百草叢生。一陣秋風吹過,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從這浩瀚的海洋中,我仿佛看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也都是出自于這大海之中。廣袤的銀河,燦爛的星光,好像也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真的很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我內心遠大的志向吧。
擴展資料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是后人添加的題目。本詩以“觀”字統領全篇,意境開闊,氣勢雄渾。詩人借景抒情,用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點明“觀滄海”的地點、方位,并沒有寫人,但我們卻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的勃勃英姿。“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詩人先用粗線條勾勒出大海遠景的輪廓,緊接著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再層層深入細致描寫。
雖然到了秋風蕭瑟,草木凋零的季節,但島上仍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的感覺。仔細觀察之后發現,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
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卻極力描繪大海的遼闊壯美,這種大境界,高格調,正是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遠大胸襟抱負的展現。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將蒼茫的大海與遼闊無垠的宇宙相聯系,慨嘆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連日、月、星、漢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一般。
詩人在眼前實景中,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把“眼中”之景和“胸中”之情,交融而成了唯美的藝術境界。
這恰恰是詩人作為一代梟雄,他宏偉的政治抱負,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要建功立業,做到大一同,雄心壯志的表現。正所謂,讀其詩觀其人,詩的意境開闊,氣勢雄渾,與曹操這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高度契合的。
3. 《觀滄海》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是
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抱負、寬廣的胸襟,表現了詩人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擴展資料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詩人不滿足于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于景。
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參考資料:觀滄海-搜狗百科
4. 《觀滄海》這首詩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變動,沉于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5. 【《觀滄海》中表現作者建功立業的詩句是什麼
《觀滄海》中表現作者建功立業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