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有豎箜篌、鳳首箜篌、臥箜篌、小箜篌等。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有20多條弦,豎抱于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
鳳首箜篌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晉曹毗《箜篌賦》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可知其是以鳳首為飾而得名。
臥箜篌:
臥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國的傳統樂器,盛行于漢至隋唐,宋代后失傳。臥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麗樂中,以后在我國日漸銷跡,至宋代后失傳。但臥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
小箜篌:
小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歷史久遠,結構簡單,造型美觀,使用方便。長期流傳于宮廷和民間,清代失傳。在20世紀30年代得以復興,80年代推陳出新,造型各異的小箜篌登上我國和世界音樂舞臺,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