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是中國的樂器,起源于阮,早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前87年)這種以“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都籠統地稱為琵琶。
東漢史料《風俗通義》記載,當時的阮長三尺五寸,漢時稱秦琵琶,它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在甘肅麥積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畫上,都有其造型。
月琴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陳旸《樂書》:“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
到了秦朝的時候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簡化,琴竿變短了,音箱是圓形的,在各個民族都廣泛的流傳。
月琴在唐代傳入日本,19世紀30年代達到最盛時期,二戰時,月琴在日本被禁,戰后才又恢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月琴制成寬頸月琴,長67厘米,有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尼龍纏繞鋼絲弦。
八十年代又出現長桿月琴,長80厘米,縛弦下移,增置弦碼,三十品,定弦g、c1、g1、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