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救、、求一本可以讓心情平靜的心經、像佛教的金剛經一類的、字
經書都是人寫的,是人對于覺悟的理解,但覺悟對于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些人不看經書心也能靜,有些人看了經書也靜不了。
般若波羅蜜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 給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句子,詩句佛經都行,最好帶翻譯,本人比較笨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尤定,神怡氣靜——冰心訣
命由己造,像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像;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后,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后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后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典故 裴度年輕未達時算命先生說他有牢獄之災,一段時間之后那位算命先生又見到了他,可卻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經破解了,于是他問裴度是怎樣化解的。裴度說他沒做過什麼,只是歸還了主人一條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帶而已。先生說正是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后會大富大貴。“裴度還帶”的唐傳奇故事說明了凡事都有轉機,人生在不斷變化。
禪宗佛語:1、一切皆有因果。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凡事太盡,則緣分勢必早盡。 5、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6、剎那便是永恒。 7、欲海無邊。8、一切皆為虛幻。
致虛極,守靜篤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里?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