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心情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描寫、敘事、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描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敘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描寫: 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抒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敘事、抒情、描寫句子的分析

遠處、高處、低處的茅草無法收回,那是不是還有落在附近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來的“群童”抱跑了。全段以“群童欺我老無力”為著眼點。如果不是“我老無力”,而是正當壯年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現在這些頑童竟然敢當著我的面像強盜一樣地膽大妄為,公然抱起我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憤懣,杜甫說這些頑童跟盜賊一樣,不過并不是真的給他們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辦罪。所以杜甫只是無可奈何地呼喊他們不要“抱”,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只好回到破屋中依著拐杖長久地嘆息。

細品詩意,詩人如果不是十分窮困,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窮困,也不會不聽招呼地抱走那麼些不值錢的茅草。這一、二段,實為結尾的伏筆。不因窮困,何至有此!正因為“四海窮困”的現實,才產生“廣廈萬千庇寒士”的崇高愿望。

正應了“屋漏偏遭連夜雨”的古話。狂風過后,必有大雨。這場大雨把杜甫推向了痛苦的深淵。他先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昏暗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那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昏暗的天穹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氣溫也驟然降下來了。蓋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塊一樣,那不懂事的孩子橫躺豎臥,早把被里子蹬破了。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人,是寫不出這些深切感受來的。這樣寫,也是為下兩句屋破雨漏及其后果蓄勢。照理說八月的天氣并不算冷。但由于氣溫驟降,布被破舊,大雨漏得床頭沒有一點干處,又連續不斷地下了一夜,漏了一夜,所以,杜甫感覺特別冷。再下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凄涼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破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整夜漏濕,怎能人睡呢?“何由徹”與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明了杜甫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這種心情,又是“床頭屋漏”、“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痛苦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全詩重點描述杜甫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后一段時,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述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述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瘡痍、人民的災難。他不僅是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嘆息和失眠,而且清醒地大聲疾呼,希望有人出來為千百萬窮人謀福利。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變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廣大讀者的心靈,并產生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