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青《北方》的賞析
一、賞析: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
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
《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
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
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著挑戰的姿態。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
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詩的語調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
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院派的“頭韻”和“腰韻”。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仍能自然地讀出它內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奏。
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著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的個性,有詩人創造的只屬于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 艾青為什麼執著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作中“激起了愉悅”?一方面說明藝術創作本身有著創造者的那種開創陌生境界的愉悅,但我以為,艾青當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者的愉悅,這就是他從當年流行的理念中沖出來,獲得解脫,這也是一種愉悅。
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制作精巧的詩自慰。
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盡管有著那麼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
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制作。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
因而當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領域的戰斗。艾青在論詩的文章里多次談到了這一點。
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麼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夸,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
詩人最后的幾十行詩,悲哀升華為巨大的力量,且有著深雋的哲思: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 這十幾行沉重的詩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懷與氣質。
《北方》的語言和情境,以及它顯示的寬闊的姿態,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國土和種族賦予詩人塑造這首詩的靈魂。《北方》所以能影響一代青年的心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操的詩。
二、附原文如下: 一天 那個珂爾沁草原上的詩人 對我說: “北方是悲哀的。” 不錯, 北方是悲哀的。
從塞外吹來。
2. 艾青《北方》的賞析
對侵略戰爭的控訴 解讀欣賞《北方》時,提到了艾青寫的自由體詩,在抒發情感和開創藝術境界等方面,都體現了高度的控制和樸素自然的特點,他的詩從整體形態到段落、節奏、氣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隨意制作的。
一首詩就是一個生命,從形到神,一次生成,并且最完美地達到了這個藝術生命的審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寫詩盡力地想做到這一點,但是很難達到這個近乎天然的境界。
讀《乞丐》這首短詩,我深深感知,這首詩達到了這個境界。它是整塊巖石雕的,準確地說,是用巖石般的不可動搖和不可更改的語言創作而成的。
艾青的許多詩都有這種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來了》、《生命》、《吹號者》等等。 這首詩每讀一次,總讓我痛苦地回憶起戰爭的災難,它是對萬惡的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
1938年春天,我從戰火連天的家鄉逃出,正流落在隴海線上,我看到過艾青見到的這些饑寒交迫從戰區來的乞丐。我當時也有過近似乞討的經歷。
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難和絕望的心情。他們“吶喊著痛苦”,他們凝視著你吃“任何食物”,他們伸出“烏黑的手”……這都是由于饑餓,都是由于戰爭。
感謝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戰爭的真實的圖像,使我們永遠憎恨和反對不義的戰爭。我國已故著名畫家蔣兆和畫過一幅長卷《流民圖》,也是記錄這次戰爭的罪惡行跡的,畫的都是被戰爭驅趕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與艾青的《乞丐》的情境異常相似。
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寫過一首詩《窮人們》,刻畫了窮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頂”的可憐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黃落葉的手”,這些細微的部分,最能顯示出窮人內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過去,它們仍深深地鏤刻在讀者的心上。記得還有一位外國著名詩人韓波寫過《捉虱子的人》,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的詩篇。
艾青的《乞丐》可與世界上這類不朽的詩篇相媲美。 前面說這首詩給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藝術生命。
一次完成的詩,往往要在詩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憶寫這首詩時說,乞丐伸出的永不縮回的手的細微動作,他是觀察了很久之后才捕捉到這個體現痛苦的動作的,說明《乞丐》這首詩孕育的時間是很長的。
這首詩全部是用切實的語言和細微準確的動作表現的,沒有夸張和虛構,這些樸實的語言都是絕對不能改動一個字的。正是這些生命的語言,才誕生了一個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討的乞丐。
中國有另一位詩人也寫過一首題名“乞丐”的詩:“薔薇路上/走來乞丐一個。/口里唱著山歌/手里握著花朵。
/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薔薇花下。”這首詩里這個乞丐,從內心到細微的動作,絕不是真正的饑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一個虛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實際上歪曲了乞丐這個痛苦的意象。
或許這位詩人寫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乞丐”,所謂的“花丐”:求愛的名士,但這與乞丐這個真實的名稱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實的誰都祈望人間早一天絕跡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發表后不久,有論者卻說這首詩寫得過于悲傷和憂郁,而且進一步說這種悲傷和憂郁是根源于詩人主觀的情緒,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征派的陰影的毒害。
這就令人奇怪了,難道寫乞丐的悲傷和憂郁還有寫過頭的問題嗎?艾青的《乞丐》中所寫的悲傷和災難不論從思想意義還是從審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對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如果詩人沒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種屬于乞丐的痛苦和悲憤,是絕寫不出這首詩的。 當我們讀到下面三行詩,我們能不清醒地深思嗎? “饑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
乞丐憎恨的是什麼?他憎恨的當然是侵略戰爭和萬惡的民族敵人。這里絕對找不到一點象征派的陰影,它是一個真實的被戰爭的血淚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個不朽的乞丐形象。
3. 《艾青詩選》中優美語句及賞析
1、《礁石 》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 2、《我愛這土地 》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麼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給太陽 》 早晨,我從睡眠中醒來, 看見你的光輝就高興; ——雖然昨夜我還是困倦, 而且被無數的惡夢糾纏。 你新鮮、溫柔、明潔的光輝, 照在我久未打開的窗上, 把窗紙敷上淺黃如花粉的顏色, 嵌在淺藍而整齊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滿感激,從床上起來, 打開已關了一個冬季的窗門, 讓你把全金絲織的明麗的臺巾, 鋪展在我臨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驚喜看見你: 這樣的真實,不容許懷疑, 你站立在對面的山巔, 而且笑得那麼明朗。 我用力睜開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麼強烈,多麼恍惚,多麼莊嚴!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陽啊,你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樂帶給人間, 即使最不幸的看見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時間的鍛冶工, 美好的生活鍍金匠; 你把日子鑄成無數金輪, 飛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沒有你,太陽, 一切生命將匍匐在陰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飛翔。
我愛你像人們愛他們的母親, 你用光熱哺育我的觀念和思想—— 使我熱情地生活,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帶走。 經歷了寂寞漫長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巔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著, 在你的光輝里沐浴我的靈魂…… 4、《黎明的通知 》 為了我的祈愿 詩人啊,你起來吧 而且請你告訴他們給太陽 早晨,我從睡眠中醒來, 看見你的光輝就高興; ——雖然昨夜我還是困倦, 而且被無數的惡夢糾纏。
你新鮮、溫柔、明潔的光輝, 照在我久未打開的窗上, 把窗紙敷上淺黃如花粉的顏色, 嵌在淺藍而整齊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滿感激,從床上起來, 打開已關了一個冬季的窗門, 讓你把全金絲織的明麗的臺巾, 鋪展在我臨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驚喜看見你: 這樣的真實,不容許懷疑, 你站立在對面的山巔, 而且笑得那麼明朗。
我用力睜開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麼強烈,多麼恍惚,多麼莊嚴!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陽啊,你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樂帶給人間, 即使最不幸的看見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時間的鍛冶工, 美好的生活鍍金匠; 你把日子鑄成無數金輪, 飛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沒有你,太陽, 一切生命將匍匐在陰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飛翔。 我愛你像人們愛他們的母親, 你用光熱哺育我的觀念和思想—— 使我熱情地生活,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帶走。
經歷了寂寞漫長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巔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著, 在你的光輝里沐浴我的靈魂…… 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要來 說我已踏著露水而來 已借著最后一顆星的照引而來 我從東方來 從洶涌著波濤的海上來 我將帶光明給世界 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借你正直人的嘴 請帶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類 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里的城市和村莊 請他們來歡迎我 白日的先驅,光明的使者 打開所有的窗子來歡迎 打開所有的門來歡迎 請鳴響汽笛來歡迎 請吹起號角來歡迎 請清道夫來打掃街衢 請搬運車來搬去垃圾 讓勞動者以寬闊的步伐走在街上吧 讓車輛以輝煌的行列從廣場流過吧 請村莊也從潮濕的霧里醒來 為了歡迎我打開它們的籬笆 請村婦打開她們的雞塒 請農夫從畜棚牽出耕牛 借你的熱情的嘴通知他們 說我從山的那邊來,從森林的那邊來 請他們打掃干凈那些曬場 和那些永遠污穢的天井 請打開那糊有花紙的窗子 請打開那貼著春聯的門 請叫醒殷勤的女人 和那打著鼾聲的男子 請年輕的情人也起來 和那些貪睡的少女 請叫醒困倦的母親 和他身邊的嬰孩 請叫醒每個人 連那些病者和產婦 連那些衰老的人們 呻吟在床上的人們 連那些因正義而戰爭的負傷者 和那些因家鄉淪亡而流離的難民 請叫醒一切的不幸者 我會一并給他們以慰安 請叫醒一切愛生活的人 工人,技師及畫家 請歌唱者唱著歌來歡迎 用草與露水所滲合的聲音 請舞蹈者跳著舞來歡迎 披上她們白霧的晨衣 請叫那些健康而美麗的醒來 說我馬上要來叩打他們的窗門 請你忠實于時間的詩人 帶給人類以慰安的消息 請他們準備歡迎,請所有的人準備歡迎 當雄雞最后一次鳴叫的時候我就到來 請他們用虔誠的眼睛凝視天邊 我將給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輝 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 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
4. 鑒賞艾青的《北方》
1938年2月,戰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在古老的潼關寫下了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表在《七月》雜志的卷首。
一年之后我看到這首長詩,當時我幸運地得到了一本詩集《北方》。這本詩集除去這首長詩外,還收入十幾首短詩。
開本很小,六十四開的,但裝幀卻異常的樸素大方,幾乎沒有什麼花飾圖案,其風格正與艾青詩的氣質相符合。因此我珍愛這本小小的詩集,日夜裝在衣兜里。
就是這本巴掌大小的詩集,在那個長長的艱難的戰爭年代里,曾經強烈地感動過一代文學青年的心靈。我也是受了它的影響和啟迪開始認真學習寫詩,并且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詩。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
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
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
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
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
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著挑戰的姿態。
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
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
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
詩的語調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院派的“頭韻”和“腰韻”。
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仍能自然地讀出它內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奏。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著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的個性,有詩人創造的只屬于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
艾青為什麼執著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作中“激起了愉悅”?一方面說明藝術創作本身有著創造者的那種開創陌生境界的愉悅,但我以為,艾青當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者的愉悅,這就是他從當年流行的理念中沖出來,獲得解脫,這也是一種愉悅。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
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制作精巧的詩自慰。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盡管有著那麼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
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制作。
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因而當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領域的戰斗。
艾青在論詩的文章里多次談到了這一點。 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麼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
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夸,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詩人最后的幾十行詩,悲哀升華為巨大的力量,且有著深雋的哲思: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
5. 艾青《北方》的賞析,O(∩
天 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 對我說: “北方是悲哀的。”
不錯 北方是悲哀的。 從塞外吹來的 沙漠風,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 與時日的光輝 ——一片暗淡的灰黃 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 那天邊疾奔而至的呼嘯 帶來了恐怖 瘋狂地 掃蕩過大地; 荒漠的原野 凍結在十二月的寒風里, 村莊呀,山坡呀,河岸呀, 頹垣與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郁…… 孤單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臉頰, 在風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掙扎著前進…… 幾只驢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載負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壓, 它們厭倦的腳步 徐緩地踏過 北國的 修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畫滿了車轍,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著 那滋潤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與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陰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見太陽, 只有那結成大隊的雁群 惶亂的雁群 擊著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們的不字與悲苦, 從這荒涼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綠蔭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萬里的黃河 洶涌著混濁的波濤 給廣大的北方 傾瀉著災難與不幸; 而年代的風霜 刻劃著 廣大的北方的 貧窮與饑餓啊。
而我 ——這來自南方的旅客, 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 撲面的風沙 與入骨的冷氣 決不曾使我咒詛;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一片無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見 我們的祖先 帶領了羊群 吹著笳笛 沉浸在這大漠的黃昏里; 我們踏著的 古老的松軟的黃土層里 埋有我們祖先的骸骨啊, ——這土地是他們所開墾 幾千年了 他們曾在這里 和帶給他們以打擊的自然相搏斗,他們為保衛土地 從不曾屈辱過一次, 他們死了 把土地遺留給我們——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 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 與寬闊的姿態, 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 堅強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遠不會滅亡;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古老的國土 ——這國土 養育了為我所愛的 世界上最艱苦 與最古老的種族。
1938年2月4日 潼關 ========================================================== 樸素的情操 1938年2月,戰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在古老的潼關寫下了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表在《七月》雜志的卷首。一年之后我看到這首長詩,當時我幸運地得到了一本詩集《北方》。
這本詩集除去這首長詩外,還收入十幾首短詩。開本很小,六十四開的,但裝幀卻異常的樸素大方,幾乎沒有什麼花飾圖案,其風格正與艾青詩的氣質相符合。
因此我珍愛這本小小的詩集,日夜裝在衣兜里。就是這本巴掌大小的詩集,在那個長長的艱難的戰爭年代里,曾經強烈地感動過一代文學青年的心靈。
我也是受了它的影響和啟迪開始認真學習寫詩,并且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詩。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
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
《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
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
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著挑戰的姿態。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
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
6. 賞析《北方》(艾青)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
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
《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
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
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著挑戰的姿態。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
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詩的語調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
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院派的“頭韻”和“腰韻”。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仍能自然地讀出它內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奏。
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著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的個性,有詩人創造的只屬于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 艾青為什麼執著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作中“激起了愉悅”?一方面說明藝術創作本身有著創造者的那種開創陌生境界的愉悅,但我以為,艾青當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者的愉悅,這就是他從當年流行的理念中沖出來,獲得解脫,這也是一種愉悅。
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制作精巧的詩自慰。
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盡管有著那麼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
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制作。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
因而當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領域的戰斗。艾青在論詩的文章里多次談到了這一點。
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麼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夸,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
詩人最后的幾十行詩,悲哀升華為巨大的力量,且有著深雋的哲思: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 這十幾行沉重的詩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懷與氣質。
《北方》的語言和情境,以及它顯示的寬闊的姿態,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國土和種族賦予詩人塑造這首詩的靈魂。《北方》所以能影響一代青年的心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操的詩。
7. 鑒賞艾青的《北方》
1938年2月,戰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在古老的潼關寫下了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表在《七月》雜志的卷首。
一年之后我看到這首長詩,當時我幸運地得到了一本詩集《北方》。這本詩集除去這首長詩外,還收入十幾首短詩。
開本很小,六十四開的,但裝幀卻異常的樸素大方,幾乎沒有什麼花飾圖案,其風格正與艾青詩的氣質相符合。因此我珍愛這本小小的詩集,日夜裝在衣兜里。
就是這本巴掌大小的詩集,在那個長長的艱難的戰爭年代里,曾經強烈地感動過一代文學青年的心靈。我也是受了它的影響和啟迪開始認真學習寫詩,并且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詩。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
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
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
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
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
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著挑戰的姿態。
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
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
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
詩的語調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院派的“頭韻”和“腰韻”。
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仍能自然地讀出它內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奏。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著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的個性,有詩人創造的只屬于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
艾青為什麼執著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作中“激起了愉悅”?一方面說明藝術創作本身有著創造者的那種開創陌生境界的愉悅,但我以為,艾青當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者的愉悅,這就是他從當年流行的理念中沖出來,獲得解脫,這也是一種愉悅。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
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制作精巧的詩自慰。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盡管有著那麼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
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制作。
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因而當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領域的戰斗。
艾青在論詩的文章里多次談到了這一點。 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麼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
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夸,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詩人最后的幾十行詩,悲哀升華為巨大的力量,且有著深雋的哲思: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
8. 《北方》賞析
/bbs/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772 這里有,但不知全不全。
北方 作者:艾青 一天 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 對我說: “北方是悲哀的。” 不錯 北方是悲哀的。
從塞外吹來的 沙漠風,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 與時日的光輝 ——一片暗淡的灰黃 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 那天邊疾奔而至的呼嘯 帶來了恐怖 瘋狂地 掃蕩過大地; 荒漠的原野 凍結在十二月的寒風里, 村莊呀,山坡呀,河岸呀, 頹垣與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郁…… 孤單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臉頰, 在風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掙扎著前進…… 幾只驢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載負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壓, 它們厭倦的腳步 徐緩地踏過 北國的 修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畫滿了車轍,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著 那滋潤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與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陰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見太陽, 只有那結成大隊的雁群 惶亂的雁群 擊著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們的不字與悲苦, 從這荒涼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綠蔭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萬里的黃河 洶涌著混濁的波濤 給廣大的北方 傾瀉著災難與不幸; 而年代的風霜 刻劃著 廣大的北方的 貧窮與饑餓啊。 而我 ——這來自南方的旅客, 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
撲面的風沙 與入骨的冷氣 決不曾使我咒詛;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一片無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見 我們的祖先 帶領了羊群 吹著笳笛 沉浸在這大漠的黃昏里; 我們踏著的 古老的松軟的黃土層里 埋有我們祖先的骸骨啊, ——這土地是他們所開墾 幾千年了 他們曾在這里 和帶給他們以打擊的自然相搏斗,他們為保衛土地 從不曾屈辱過一次, 他們死了 把土地遺留給我們——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 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 與寬闊的姿態, 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 堅強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遠不會滅亡;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古老的國土 ——這國土 養育了為我所愛的 世界上最艱苦 與最古老的種族。 1938年2月4日 潼關 ========================================================== 樸素的情操 1938年2月,戰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在古老的潼關寫下了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表在《七月》雜志的卷首。
一年之后我看到這首長詩,當時我幸運地得到了一本詩集《北方》。這本詩集除去這首長詩外,還收入十幾首短詩。
開本很小,六十四開的,但裝幀卻異常的樸素大方,幾乎沒有什麼花飾圖案,其風格正與艾青詩的氣質相符合。因此我珍愛這本小小的詩集,日夜裝在衣兜里。
就是這本巴掌大小的詩集,在那個長長的艱難的戰爭年代里,曾經強烈地感動過一代文學青年的心靈。我也是受了它的影響和啟迪開始認真學習寫詩,并且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詩。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
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
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
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
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
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著挑戰的姿態。
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
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
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
9. 《北方》賞析100字
我們踏著的古老的松軟的黃土層里,埋有我們祖先的骸骨啊,——這土地是他們所開墾。節選艾青,(北方)。
艾青思想他所表達的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他是一個深沉而憂郁的人,他對土地懷有骨子里的深深的憂患。在他的詩句中,關注的始終是和土地的和在土地中勞作普通農民的命運。他在詩中常常謳歌了人們對于光明與黑暗、理想與現實、以及對美好生活追求。他曾經說過:凡是能夠促使人類向上發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詩。我想也是的,一個人愛國必然會愛家。正因為有了這樣詩人,歷史才有了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