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在古代,人們制造琴弦的材料并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通常都是選用當地的優勢材料來制作琴弦。古代大都使用蠶絲做弦琴弦,不是特別容易斷,斷也是從岳山處,接上還可以一直用。
古代琴弦共七根,今稱一、二、三、四、五、六、七弦,古稱宮、商、角、徵、羽、文、武弦。一弦(宮弦)最粗,遞減至七弦(武弦)最細。古時將一、二、三弦,除弦心外,另用絲橫纏,而今四弦也橫纏。
古今制弦法各家不同,現存于文獻中可考的,從六朝到南宋,絲綸數雖異,卻一貫用遞減加纏的方法。到了清代則將“三分損益求律”的方法,附會用到制弦的絲綸數上去了。
北宋琴書所記造弦法:第一弦用一百二十綜(五絲為一綜),分四股打合成,用紗子纏之。(紗子用五綜,下同)第二弦用一百綜,分四股打合成,用紗子纏之。
第三弦用八十綜,分四股打合成,用紗子纏之。第四弦,即第一弦不纏。第五弦,即第二弦不纏。第六弦,即第三弦不纏。第七弦,用六十綜,分四股打合成,不纏。每弦長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