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大典》的編撰時間是在明朝永樂年間,共計耗費了五年,以及兩千余名學者的心血才得以完成。這部典籍共計約有三億七千萬余字,其中匯集的圖書更是高達八千余種。
《永樂大典》原本的名稱叫做《文獻大成》,是由當時的內閣首輔解縉主持編撰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典籍,參與編寫的學者達兩千余人,《永樂大典》全書包含了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
作為我國歷史長河中的曠世大典,《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文化與科學各方面知識成就的體現,也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永樂大典》比西方國家最早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相比,早了三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更是世界性的歷史文化珍品。
明代是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昌盛而正統詩文相對衰微的時期。然而這種力量消長的變化并不表現于詩文數量的減少,而是表現在作品思想和藝術質量的蛻化。
從時間上看,明代享國的時間分別大致與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約三百年左右;從數量上看,明代詩文作家及作品的數量也遠在唐宋之上。
明代文學的演變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大的階段,從明初到正德年間是明代文學的前期,從嘉靖年間到明亡是明代文學的后期。明代前期文學的發展,有個曲折的過程,除元、明之交產生了著名的長篇小說《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外,這時期沒有產生成就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間戲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開拓。
從嘉靖以后,小說、戲曲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創作十分繁榮,不僅數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較廣,這是明代后期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與此同時,詩文也在緩慢地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