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川劇變臉的句子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同學們一定
對這首《說唱臉譜》很熟悉吧,沒錯這就是變臉。今天我就來到了
變臉的起源地——四川。
晚上7點整晚會正式開始了,每個節目都十分精彩,可我還是
更期待壓軸戲——變臉。魔術、茶藝,還有武術和小品表演都讓每
個人看的贊不絕口,尤其是小品“趴耳朵”的表演,更是讓人笑得
合不攏嘴,“趴耳朵”十分怕老婆,老婆讓他做什麼,他從不敢不
做,這不又被罰頂油燈,鉆板凳了。看完小品大約過了30分鐘,
變臉終于要開始了。先是一群穿著華麗的舞蹈演員分在左右兩邊,
做著優美的動作,這時表演變臉的三位大師突然從后臺登場,他們
有的頭戴鳳冠,有的身披龍袍,有的手拿扇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
特點,左邊的大師開始變臉了!只見他迅速地轉過身去,輕輕揮動
了幾下扇子,再次轉過身時,原本綠色的臉忽然間就變成了黃色,
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又把臉側過去,扇子在手中一揮,臉又變成
了藍色,短短幾秒,居然變了三種顏色,太不可思議了!右邊的大
師甩了一下袖子,臉則由黑色變成了紅色,再甩了一下袖子又由紅
色變成了白色,眨眼間又變成了大花臉,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中間一位大師先是在臺上走了一圈,接著揮了揮袖子,大步流星
的走到了臺中央,緊接著,他一扭頭,就將紫色的臉變成了金色,
又扭了一次頭,瞬間金色的臉又變成了綠色,之后大師索性走下舞
臺,來到了觀眾的身邊,一邊扭頭變臉,一連變了好幾次,幾乎只
用了十秒鐘,大師就將臉換了七、八次,這個舉動讓在座的每個人
嘴巴都張成了“o”型,紛紛鼓掌叫絕。第一次零距離的看變臉,
用天衣無縫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琢磨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變臉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瑰寶,我們一定要
加以保護、傳揚,不讓我國文化流失!
2. 描寫“川劇變臉”的句子有哪些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涂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涂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涂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涂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云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采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臺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采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乾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點,川劇變臉近年來炙手可熱,蔚然成風。那麼,變臉特技當初是如何出現、如何豐富起來的呢?
清末民初,川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名角輩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譽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來,當今風靡演藝圈的“扯線變臉”絕技,便是在他二人藝術競賽、交流中催生出來的。
《三變化身》又名《歸正樓》,是川劇高腔戲。描寫富家子弟邱元順抽鴉片,賭博,將家產蕩盡賣絕,走投無路之際,“打爛條”逼妻子蘇月娘去接客賣淫。蘇月娘幸遇俠士貝戎相救,義結兄妹,逃離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貝戎,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于喬妝改容,他在戲中有3次變臉,神秘莫測。
據康子林的徒弟劉宗林回憶:以前,扮演貝戎,需帶上事先準備好的紙臉殼,出場一亮相,扯去殼子再開唱,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后來曹俊臣改用草紙蒙在臉上,涂上色彩。演出時,撒上一把粉火(松香等物做成),用手一抹臉,抹去紙臉譜,現出原形,然后開板起唱,這是很大的改進。
康子林是一個虛懷若谷的人,他在曹俊臣的啟發下,先是放棄紙臉殼,也不用灑粉火,只是扯草紙變臉。繼后又反復琢磨,將草紙蒙臉法加以改進。變草紙為韌性較好的夾皮紙,變一層為三層,連揭三次,變換容貌。在實踐過程中,揭紙常有差錯,不能得心應手,后來有次突然從“拉洋片”中得到啟發,開始設計扯線,將線頭一扯,便揭開一層臉譜,他獲得了成功:借一絲拉線之助力,收瞬息萬變之功效。
還有一種抹臉變色,也經常運用于舞臺。有個突出的例子:上個世紀30年代,“悅來茶園”演《白蛇傳・斷橋》,演得最好的是蕭楷臣(繼康子林之后任“三慶會”會長)扮的許仙、周慕蓮扮的白娘子、謝國祥扮的青兒。
川劇白蛇傳故事,青兒原是男身,因被白娘子收服,才變易為婢女。她在狂怒時要現出原形,故《斷橋》由男武生扮演。謝國祥在此劇中運用了“耍獠牙”與“變臉”特技。 當青兒與負義的許仙狹路相逢時,他憤怒已極,頓時顯出青面獠牙、張口吃人的鬼怪形象。謝國祥演出前便要為“抹臉”作準備。他用當時的紙煙盒內的錫箔紙,包了三團鴿蛋般大小的白、紅、黑釉彩,開口的一方向上。
演出時,青兒由下馬門上場,站在腳箱上面,面對負心的許仙怒斥,左手虛晃,衣袖一抖,忽然用右手從額間往下一抹――“白彩”先已夾在“包額”之下,開口朝下方,臉便抹成白色,意即“臉都氣白了”。接著,青兒與白娘子“對式口”,白娘子求她不要魯莽行事,護住許仙。青兒伺機將左手夾著的“紅彩”往臉上一抹,于是紅色蓋住了白色。青兒又追趕許仙下場去。謝國祥迅速在盆里洗手,楷干,又夾著“黑彩”追趕上場,在撲向許仙、抓拿之際,將臉抹黑;同時,口中獠牙伸出,左右翻動,表現其青面獠牙的猙獰。
人們在突然遭遇出乎意外的、驚心動魄的變故的一剎那間,往往會“大驚失色”、“變臉變色”。藝術反映生活。川劇正是從實際生活中,加以提煉、夸張,從而獨創了川劇特技之一的變臉。
3. 描寫“變臉”的句子有哪些
1.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 2.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3.紫色的天王托寶塔 綠色的魔鬼斗夜叉 4.金色的猴王 銀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靈笑哈哈 5.千變萬化,神秘莫測。
川劇變臉的歷史起源: 川劇“變臉”絕技源自傳統戲《歸正樓》,表現義盜貝戎劫富濟貧,遭到官兵追捕,以變臉巧妙脫身。最初,演員臉罩用紙殼面具,后來改用草紙繪制臉譜,依次粘貼臉上,臨場以煙火或折扇掩護,層層揭去。
臉譜一般為3張,故稱“三變化身”,有的竟多至9張。著名川劇文武小生康子林(1870-1930)擅演此劇,相傳他曾用粘性黃土塑出自己的頭型,研究臉譜的制作工藝和材料。
每逢躬踐排場,先在家里將一種帶有韌性的夾皮紙剪成三張大小不同的臉形,分別彩繪以后,即將濕潤未干的臉譜夾入線裝書里,帶到后場貼臉演出。不用煙火,不假道具,變化神速干凈,傾倒全場,譽為一絕。
每次掛牌,票價高達一元五角。當時,大米一元一斗(折合15公斤),豬肉兩角一斤。
票價雖屬昂貴,觀眾卻趨之若鶩。 簡介川劇變臉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1.“抹臉”是將化妝油彩涂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涂于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涂在臉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涂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云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采用“抹臉”的手法。
2.“吹臉”只適合于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臺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
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采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3.“扯臉”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
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
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
二是動作要干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4.還有一種方式是“運氣變臉”。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后的后怕。
4. 有關于“川劇變臉”的名言有哪些
相由心生的易容術——王道正這是我中華魁寶,這門藝術要列為國家機密,我們要好好珍惜國之精粹啊——周恩來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人生,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
——莎士比亞真正優秀的悲劇應該在人類的靈魂舞臺上上演,讓人的理性做唯一的觀眾。——卡貝爾一切戲劇都有要求提高人類生活目標的意義,絕不是用來開心取樂的……也許有人說是為吃飯穿衣,難道我們除了演玩藝兒給人家開心取樂就沒有吃飯穿衣的路走了嗎?我們不能這樣沒志氣!——程硯秋一切悲劇皆因死亡而結束,一切喜劇皆因婚姻而告終。
——拜倫演戲的好象總是那三個人:丈夫、妻子和情人。——梅瑞狄斯幸福的斗爭不論它是如何的艱難,它并不是一種痛苦,而是快樂,不是悲劇的,而只是戲劇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戲劇是時代的綜合而簡練的歷史記錄者。——莎士比亞人生如戲劇。
紅演員有時會當叫化子,而三流演員有時扮演大爺。——福澤論吉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仿佛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
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也就忘了。——魯迅鬧劇在本質比喜劇更接近于悲劇。
——柯勒律治沒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戲劇張力。——幾米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
——恩格斯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
5. 形容川劇的句子有哪些
1, 川劇,顧名思義就是流行于四川一帶的地方戲。
2, 這幕川劇立意新穎,不落窠臼。
3, 變臉是川劇表演中的獨特技能之一.
4, 川劇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四川地方戲.
5, 第六節分析四川劇運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
6, 川劇能夠使游客越來越喜愛四川的獨特藝術.
7, 當然,川劇是所有娛樂活動的最重要的部分.
8, 舞者們頭戴傳統川劇的花翎,以優美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女子的俏皮、可愛、動感十足。
9, 之后,他對成都茶館里的川劇表演著了迷。
10, 川劇為古老的傳統劇目,它全國有名。四川當地民眾則對以民間傳說改編的花燈戲深愛有加。
11, 伴隨著有節奏的鑼鼓聲,昨日上午,川劇中的經典大幕高腔戲《蟠龍劍》在邛崍平樂古鎮大戲臺開演。
12, 啟動儀式上,青年川劇藝術家馮韻穎表演了精彩的長綢舞《花想容》,著名武術家王新功的弟子也帶來緊張刺激的自由搏擊表演。
13, 有的市民在早上聽了川劇藝術講座后,在下午繼續聽流沙河講五言律詩,流沙河長期為大家講解“古詩欣賞系列”。
14, 在模擬拍照區,還可以體驗川劇的“生、旦、凈、末、丑”五大角色,造型隨心變。
15, 此外,還更有風趣幽默的川劇方言諧劇“棒棒進城”、“拜新年”等展現巴蜀文化的特色。
16, 昨日,原成都市川劇玩友協會會長、老報人廖友朋在向記者普及川劇知識時,專門提醒記者。
17, 徽劇、漢劇、京劇、湘劇、桂劇、川劇、滇劇等均有演出,也流傳于同州梆子、晉劇、豫劇等梆子劇種。
18, 省川劇院即將迎來周末演出季。
19, 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昆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20, 說起川劇經典劇目他如數家珍,但《馬前潑水》《燕燕》等新排川劇也了如指掌。
6. 描寫“川劇變臉”的詞語有哪些
變幻莫測【拼音】: biàn huàn mò cè【解釋】: 變幻:變化不可測度。
變化很多,不能預料。千變萬化【拼音】: qiān biàn wàn huà【解釋】: 形容變化極多。
神乎其技 【拼音】: shén hū qí jì【解釋】: 形容技藝或手法十分高明。 變化多端 【拼音】: biàn huà duō duān【解釋】:形容變化極多。
也指變化很大。神工鬼斧【拼音】:shén gōng guǐ fǔ【解釋】:象是鬼神制作出來的。
形容藝術技藝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