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兩地。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于京津兩地。它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同時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京韻大鼓的唱腔屬于板腔體的曲體結構,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板式變化形成唱腔節奏布局的變化,逐漸的演化成唱腔結構原則,是中國戲曲、 曲藝音樂逐漸成熟的表現。
京韻大鼓在北京的時候是被稱為“京調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文明大鼓”、“平韻大鼓”,在天津的時候被叫做“衛調”、“衛調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一直到民國三十五年的時候才統一名稱叫做“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在演奏的時候主要的樂器有鼓、板、三弦、四胡、琵琶等,伴奏音樂的種類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過板音樂”和“唱腔伴奏音樂”。伴奏的時候對唱腔陪襯,運用一些烘托氣氛,效果非常好。
京韻大鼓演唱的時候是說唱兼顧的,語氣和韻味都是非常重要的,表演的時候是一人站唱,里面加上自擊鼓板,主要的伴奏形式是三人,除了大三弦、四胡、琵琶之外還有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