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讀史記的好詞好句
郭敦榮回答:
讀史記,你盡可以多摘抄好詞好句。
陳涉曰:逗茍富貴,無相忘。地
逗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地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心翮已就,橫絕四海。
史記名言佳句
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4.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6.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7.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8.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0.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1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1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1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15.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7.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1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19.力拔山兮氣蓋世
2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1.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22.一沐三渥發,一飯三吐哺。
2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24.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
25.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26.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27.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隱忍就功名。
3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31.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32.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3.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34.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35.興必慮衰,安心思危。
36.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37.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
38.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39.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40.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利。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41.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42.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43.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史記·項羽本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功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刺客列傳》: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淮陰侯列傳》:
逗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地
2. 史記有哪些精彩的語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記·項羽本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3. 贊美史記的語句
[shǐ jì]
史記 編輯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1]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1]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1]
4. 概括少年讀史記800字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
今天,我終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記》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后,我的收獲還真是不小。《史記》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
《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于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后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 事》。
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為了贖回聰明才干 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后,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
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愿以償。
我 覺得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
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他們。
《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
《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為太史令后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
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
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
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并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
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
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于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