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民族服飾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民族風情的優美語段

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艷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或袷袢等。

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戴繡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異。

如維族男女都喜歡戴繡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沿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

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歡穿長統皮靴。每逢喜慶節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2. 各個民族的服飾作文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

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

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

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

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

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

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

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

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

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

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

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

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蕩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

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

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

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

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

3. 哪個民族的服飾最出名最美麗介紹作文開頭

有一個美麗的少數民族——瑤族。

瑤族的服飾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傳統特點,尤其是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 瑤族姑娘十分美麗,擅于刺繡。

在衣襟、袖口、褲腳邊都繡有精美的圖案。頭發繞于頭頂,用五色細珠圍著。

苗族的小伙子,喜歡用紅布或青布包頭,穿長袖衣,斜挎白布“坎肩”,下著長褲。瑤族的男孩女孩長到十五、六歲九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衣服上的圖案表達了瑤族人民多種崇拜的心理特征。 瑤族頭飾頗具有特色,瑤族人民創造了許多多姿多彩的頭飾,他們頭飾可漂亮了!瑤族男女老少都留長頭發。

茶山瑤女子戴三對翹翅大銀板;花瑤女子戴狗頭冠,盤瑤女子則戴錦繡帽,那帽子絢美多姿,美不勝收;大排瑤男子蓄發挽髻,頭包紅布,插飾野雞尾;藍靛瑤男子則喜歡戴編制精美的馬尾帽。再加上耳吊鋁、錫、銀制的耳環,脖子上數個項圈,這就更體現出瑤族服飾的美了! 這就是瑤族的特色服飾,我熱愛這民族的服飾,更熱愛這個美麗的民族。

4. 民族服飾的作文

朝鮮族服裝

來到朝鮮族,你便會看五花八門的服飾,朝鮮族根據年齡、性別而稍有不同。有什麼不同呢?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朝鮮族男子的褲子,褲腿和褲襠相當大,最適合盤腿而坐,褲腳系上絲帶,同時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出門訪友時還要再加穿一件長袍。上衣的斜襟上鑲著白布邊,這樣裝飾,既很美觀,又可以經常拆下洗凈,衣服的顏色大體一致,衣服和褲子多為白色,但也有的是灰色、玉色等。

朝鮮族婦女的服裝有裙子和襖。裙子大體分為兩種:纏裙和筒裙。年老的婦女喜歡穿白色的衣裙,同時喜歡用白絨布包頭。到了冬季,天氣寒冷的時候,她們還要穿上一種非常保暖的坎肩。這種坎肩用毛皮做里,用多彩的綢緞做面,精心縫制而成。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這種裙子是用寬大的裙幅裹身,腰間用寬大的腰帶扎緊。裙子的下擺有許多細小的褶皺,長及腳跟,是分叉的裙子。穿的時候把下身裹一遍后,把裙子的下擺一端,提上來掖在腰帶里。

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腰間有許多細褶,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做的小背心。前胸開口處用紐扣扣緊,穿時從頭部往上套,很是方便。筒裙中用作禮服或外出服的,裙子的下擺就很長,顯得華貴大方。平時穿的筒裙很短,最長也只過膝蓋。這樣主要是便于勞動和要操持家務。

朝鮮族童裝的式樣基本上與大人的衣服相同,但考慮到孩子的皮膚細嫩,一般給孩子做衣服時都要選用質地軟的面料。但值得一提的是,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料做成,穿上以后好像彩虹一樣。朝鮮族人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征,用“七色緞”給孩子做衣裳,意味著孩子更加美麗和幸福。

朝鮮族的服飾就是這樣,是獨一無二的;是五花八門的;是絢麗多彩的。如果你到朝鮮族,相信一定能讓你大飽眼福的!

5. 求各個民族的服飾作文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并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喜飾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

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

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

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阿巴嘎蒙古族服飾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

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

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錫林郭勒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

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等。

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濕貼于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

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制作的圓帽。

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

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

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并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

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 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飾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亮的銀鐲。

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符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于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傣族女子服飾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致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

6. 民族服飾作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種族是在大草原的蒙古包里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種族是用奶招待客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種族是一年四季都披著大袍穿著靴子的呢? 當然是我們“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著棉襖或皮袍。蒙古人的服飾雖然很單調,但是卻讓我向往,向往有一天能夠穿上這樣的長袍!蒙古人中男性的服飾都比較寬大,而女性服飾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真是應了那句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蒙古人一般喜歡佩戴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的習慣。

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人的服飾真“別具一格”,以后我要親自去體驗一下。

7. 各個民族的服飾作文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 傣族男子服飾 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

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

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符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于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傣族女子服飾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

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致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伙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于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

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年輕女子服飾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于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

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于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

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編輯本段穿著風俗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并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后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于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富于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

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

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后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各地的傣族婦女均很講究發飾。

青年婦女多結發于頭頂,也有束發垂腦后的。平日多于發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則頂花頭巾。

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

8. 關于民族服飾的作文怎麼寫

走上街頭,隨處可見小巧精致的娃娃,有風靡全球身著洋裝的芭比娃娃,有廣袖盤髻的日本“麗佳娃娃”,至于“中國娃娃”,則是穿清朝滿裝、頭頂小黑板的。在人們眼中,似乎旗袍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

看到這些娃娃,似乎都是異國風情,怎麼就沒有純正的中國風娃娃呢?我心生遺憾。

8月5日下午,在市圖書館的國際展廳里,進行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漢服”視覺盛宴。

“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紋。”漢服,有著大而寬的廣袖,長長的裙擺婀婀娜娜地拖至地上,典雅清新,線條柔美流暢。

身著漢服的女子以小碎步飄至臺間,右手壓著左手藏袖里,手舉至額間,鞠躬九十度相對揖禮。一個輕巧地轉身,一個灑脫的拂袖,那個美啊,猶如嫦娥舒廣袖,令人浮想聯翩。那鼓聲點點伴飄逸的漢家霓裳,那春江花月夜流淌的華夏文明,隨風以逝,舊日芳華,如恍如夢。

久遠的記憶打開了,在活著的人們的世界里消失了三百多年的漢服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那“右衽、交領、曲裾、廣袖、博帶”的樣式,飄逸、灑脫、自信。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漢族從來就沒有民族服裝,穿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特色。漢族人并非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從上古時代開始,自成一系的漢族服飾,就伴隨著華夏人民的生活點滴,其顯著特點就是寬衣大袖、峨冠博帶,構成華夏民族延續上千年的獨特風景線,成為古典中國文明的重要象征。

日本的和服是由漢服發展而來的,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而韓國的韓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演變成如今的高腰、下擺寬大蓬松的襦裙。所以,穿著和服的日本“麗佳娃娃”,穿著韓服的韓國娃娃,準確的說,都應該稱之為“中國娃娃”,我想:如果她們穿上漢服,那一定會更加飄逸、更加可愛、更加美麗。

我希望在我們這一代,能在傳承和發揚漢文化上,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把古典的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吸收外民族的精華,改良我們民族性體現出來的不足,這樣才會有生命力,而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漢服的復興終于彌補了我的遺憾。我憧憬著哪一天,我能戴上象征少女時期的發釵,穿上淡紫色的飄逸而典雅的漢服,在金碧輝煌的宮殿里,伴著春江花月夜翩翩起舞,那一定是絕配!

任何一個民族,當她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時都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