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優美句子和解釋

解夢佬 0

1. 論語經典句子 要有解釋 和道理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 《論語》句子賞析以及翻譯

孔子說:“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卻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啟發;如果不是能說卻說不清楚,就不要告訴他答案;如果給學生舉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卻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就不要再教給他更多的東西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評析】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初(莫通暮,翻譯為晚春 暮春,其意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3. 寫出三句論語中的句子并作解釋

【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注釋】(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注釋】(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注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4. 論語十則的解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5. 《論語》經典語句及譯注

一、文章內容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二、文學常識 三、語音 四、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高興 2、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第5個)通智,明智,智慧 4、學而不厭 厭通饜,滿足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一詞多義 八、重點詞語解釋 九、特殊句式 十、朗讀節奏 十一、理解性默寫 1、學習與思考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論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來自臺灣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的喜悅之情。 3、《兩小兒辯日》中,孔子面對小兒的爭辯“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會用《〈論語〉八則》中的哪句話作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十四、開放性試題 1、本文中有許多地方談到了修身做人,你認為對你啟發最大的是哪一點,請談一談。

2、在你的學習中,你是否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本文中所談的某一種學習方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學習上經常自覺地運用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論語》一書記錄了兩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讀了這八則以后,你一定收獲不小吧!怎麼樣,也試著編一則吧!內容涉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盡量要經典些。 我說:有書不讀非君子,驕傲自滿真小人。

十五、積累 1、積累文中幾個成語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恥下問 2、試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例句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溫故而知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3、理解背誦 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⑨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⑩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6. 論語最簡短的句子帶翻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于淳樸厚道了。”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