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推磨、一場風潮心膽寒、回憶、搖籃曲、你比秋云薄幾倍、人遇危急見忠良等。滬劇是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滬劇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唱腔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輔以迂回、三送、懶畫眉等短曲和夜夜游、紫竹調、月月紅等江南民間小調。
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從其他劇種吸收的曲牌及山歌、雜曲等。
滬劇的伴奏樂器,從對子戲時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鑼,到20世紀40年代時較大的滬劇團已使用五至七、八件樂器伴奏。以竹筒二胡為主(俗稱“申胡”),輔以琵琶、揚琴、三弦、笛、簫等,屬于江南絲竹類型配備,也采用支聲復調手法演奏。
后吸收了少數廣東樂器,使一些江南絲竹樂及廣東樂曲的音調融入唱腔過門中。
滬劇的表演藝術,沒有那種配合虛擬夸張的程式動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種鑼鼓點子的運用,打擊樂很簡單,并有在靜場及某些情節中奏一段民間樂曲作為氣氛音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