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竹葉青酒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贊美竹葉青的詩句有哪些

1. 情知天上蓮花白,壓盡人間竹葉青。年代: 元 作者: 李治《鷓鴣天 遺山樂府下附》

2. 雪圃芹芽白,江醪竹葉青。年代: 清 作者: 錢敬淑《泊浦子口》

3. 雪花散作楊花片,酒色酤來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曉醒追思夜來句四首》

4. 紛紛羔膻趨河洛,為見深宮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陳普《詠史下·晉武帝》

5. 病肺還孤竹葉青,小園春去尚深扃。年代: 宋 作者: 陳造《復次韻四首》

6. 瀉我竹葉青,烹我翠云濤。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喜晴》

7. 勝賞須傾竹葉青,此花元自圣之清。年代: 宋 作者: 李呂《和吳微明疏影橫斜水清淺七詠韻》

8. 看花令我憶金明,五月尊罍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榴花》

9. 勿與俗士對,且讀楚人騷。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喜晴》

10.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年代: 宋 作者: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2. 贊美竹葉青的詩句

竹葉青酒作為中國的一大名酒,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它以優質汾酒為基酒,配以十余種名貴藥材采用特生產工藝加工而成。其清醇甜美的口感和顯著的養生保健功效從唐、宋時期就被人們所肯定,是我國古老的傳統保健名酒。

而今,通過國家衛生監督檢驗所運用先進的檢測手段,經過嚴格的動物和人體試食實驗得出的科學數據,進一步,竹葉青酒具有促進腸道雙歧桿菌增殖,改善腸道菌群,潤腸通便,增強人體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 配制竹葉青酒的部分中藥材及其功效介紹:

★ 【梔子】 性能:苦,寒。清熱利濕,涼血散瘀。

主治:急性黃膽性肝炎,肝熱目赤,鼻衄,尿血,吐血,熱毒瘡毒

★ 【砂仁】 性能:辛、溫。理氣,化濕。

主治:胸膈脹滿,食積氣滯,嘔吐腹瀉及脾寒泄瀉。

★ 【公丁香】 性能:辛、溫。暖胃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呃逆,哎噦,吐瀉,脘腹疼痛,陽痿,疝痛。

★ 【竹葉】 性能:甘,淡,寒。清熱除煩,利小便。

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尿少黃色。

★ 【白菊花】 性能:甘、苦,微寒。疏風清熱,平肝明目。

主治:外感風熱,眩暈頭痛,暑熱頭暈,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昏明, 疔瘡痛腫,斑疹,高血壓癥。

★ 【廣木香】 性能:苦、辛,溫。行氣止痛,溫中和胃。

主治:胸腹脹痛,哎吐,腹瀉,痢疾,里急后重。

3. 贊美竹葉青的句子有哪些

1、晴日曬江皋,人心散郁陶。天地忽開泰,萬象分秋毫。

瀉我竹葉青,烹我翠云濤。勿與俗士對,且讀楚人騷。《喜晴》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

2、雪圃芹芽白,江醪竹葉青。年代: 清 作者: 錢敬淑《泊浦子口》

3、雪花散作楊花片,酒色酤來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曉醒追思夜來句四首》

4、紛紛羔膻趨河洛,為見深宮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陳普《詠史下·晉武帝》

5、病肺還孤竹葉青,小園春去尚深扃。年代: 宋 作者: 陳造《復次韻四首》

6、瀉我竹葉青,烹我翠云濤。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喜晴》

7、勝賞須傾竹葉青,此花元自圣之清。年代: 宋 作者: 李呂《和吳微明疏影橫斜水清淺七詠韻》

8、看花令我憶金明,五月尊罍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榴花》

9、勿與俗士對,且讀楚人騷。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喜晴》

10、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年代: 宋 作者: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1、情知天上蓮花白,壓盡人間竹葉青。年代: 元 作者: 李治《鷓鴣天 遺山樂府下附》

12、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醝。魏晉:張華《輕薄篇》

13、問甚麼秋泉竹葉青,九醞荷葉杯。元代:高文秀《雜劇·好酒趙元遇上皇》

4. 誰有關于竹葉青酒的詩句和傳說啊

竹葉青酒是中國傳統歷史名酒,她是以中國清香型名酒——汾酒為基酒,加入十余味草本中藥材和低聚果糖,經獨特工藝秘制而成的一種配制酒(露酒),其特點是酒液金黃微翠,口感柔綿微甜,加冰飲用,時尚典雅,品味更佳。

竹葉青酒的最佳飲用方式是:容器選用透明暢口高腳杯,注入約三分之一的竹葉青酒,加入一兩塊冰塊,手把酒杯,輕輕搖曳,慢慢品味 竹葉青酒是一款時尚產品,在東南亞,特別是香港地區非常流行用竹葉青酒配制雞尾酒,在家中招待親朋時,親自做一款竹葉青雞尾酒,那是多麼浪漫而又愜意的事啊,現將幾款簡單的竹葉青雞尾酒制作方法簡述如下,與大家分享。 1、青竹 材料:竹葉青酒90毫升,青檸汁15毫升,檸檬汽水140毫升。

調法:將酒和青檸汁注入載杯內,加適量碎冰塊,攪勻,加入檸檬汽水,再放入檸檬片、橙片和青瓜皮即成,最后插入一支吸管。 2、飄飄 材料:竹葉青酒30毫升,橘汁汽水80毫升。

調法:在杯中制作。坦布勒杯中加入適量碎冰,將橘汁汽水倒入,然后再將竹葉青酒倒在上面。

特點:竹葉青酒浮在碎冰和橘汁汽水上面,漂亮誘人,味道清雅。 3、天池 材料:竹葉青酒30毫升,雪碧汽水100毫升。

調法:在杯中制作。平底高腳杯中加入2-3塊冰塊,依次倒入竹葉青酒和雪碧汽水,用一支長竹葉攪拌之后將其插入杯中。

特點:碧綠晶亮,清甜透涼。 4、一江春綠 材料:竹葉青酒30毫升,干辣苦艾酒8毫升,薄荷酒8毫升。

調法:將上述材料放入杯中,加冰塊,攪勻。 特點:酒液碧綠,爽口,清涼幽香,四季皆宜飲用。

5、紅綠燈 材料:甜紅葡萄酒20毫升,糖漿粉4匙,甜白葡萄酒20毫升,橙汁粉2匙,竹葉青酒20毫升。 調法:在杯中制作。

先將糖粉溶于紅葡萄酒中并倒入一細長的酒杯內,再將橙汁粉溶于白葡萄酒中并順調酒棒輕輕倒在紅葡萄酒上,最后將竹葉青酒順調酒棒輕輕倒入。 特點:層次分明醒目,有如管理交通的紅綠燈。

6、春綠 材料:糖漿5毫升,椰汁10毫升,竹葉青酒30毫升。 調法:搖動法。

在搖酒器中加入3塊冰塊,然后依次倒入糖漿、椰汁、竹葉青酒,劇烈搖動10秒中,濾入雞尾酒杯中,杯口點綴1顆紅櫻桃。 特點:清香淡綠,適合于雞尾酒會等場合飲用。

南梁簡文帝蕭綱(公元503年至551年)的詩中有:“蘭羞薦俎,竹酒澄芳”的句子,說的就是竹葉青酒的香型和品質。北周文學家庚信(公元513--581年)在《春日離合二首》詩中曰:“田家足閑暇,士友暫流連。

三春竹葉酒,一曲昆鳥雞弦。”詩人邊品竹葉酒,邊彈琵琶,興致勃勃,是何等美妙啊!可見,杏花村竹葉青酒,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成了著名的珍品。

[3] 在唐朝,初唐詩人王緒在《過酒家》詩中贊:“竹葉連糟翠,葡萄帶曲紅”;一代女皇武則天賦詩《游九龍潭》:“山窗游玉女,潤戶對瓊峰。巖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

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

白居易有詩云:“甕頭竹葉經春熟,階底薔薇入夏開。”;駱賓王有“竹葉離樽滿,桃花別路長”;宰相詩人李嶠有“臨風竹葉滿,湛月桂香浮。”

就連佛門中的大書法家懷素最愛喝的也是竹葉酒。與李白、杜甫同一時期的任華在《懷素人草書歌》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駿馬迎來坐堂中,金樽盛酒竹葉香。

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癲狂。”唐肅宗李亨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的車馬大元帥郭子儀封為“汾陽王”,以滿足他酷愛喝竹葉酒的嗜好。

可見,竹葉青酒在唐朝得到重大發展,名氣之大,流傳之廣,一派繁榮景象。 著名歷史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杯竹葉穿腸過,兩朵桃花臉上來。”

的對聯;《水滸傳》中還有:“西門慶說……那酒是個內臣送我的竹葉青。”可見竹葉青酒好,在宋朝仍是宮廷內臣所用宮廷酒,是王公貴族,富商大賈引以為傲的上品。

此后宋、元、明、清的許多小說,諸如《水滸傳》、李汝珍的《鏡花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汾酒、竹葉青酒的贊譽;傅山留書“得造花香”四字,李自成倚馬立書“盡善盡美”,字字溢滿盛譽。20世紀著名武俠作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俠客暢飲老白汾酒、竹葉青酒的描寫,反映了汾酒、竹葉青酒當時在我國酒界的地位。

從這些斷斷續續的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汾酒和竹葉青酒是從皇帝到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以及市井民間都喜歡飲用的健康酒種。她那酒質瑩徹透明、淡黃兼呈青綠的顏色;那入口香綿、略帶甜味的芳香;誘使人們源源不斷地涌向杏花村。

歷史賦予竹葉青酒以靈動,文人墨客賦予竹葉青酒以情感,帝王將相賦予竹葉青酒以雄壯,中外政要賦予竹葉青酒以豪氣,汾酒人則賦予竹葉青酒以精神。 竹葉青酒 - 保健功效 竹葉青酒色澤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芳香濃郁,酒香藥香諧調均勻,入口香甜,柔和爽口,口味綿長。

酒度為四十五度,糖分為10%。經專家鑒定,它具有養血、舒氣、和胃、益脾、除煩、消食的功能。

[4]竹葉青酒 - 特色 竹葉青酒色澤金黃透明而微帶青碧,有汾酒和藥材浸液形成的獨特香氣,芳香醇厚,入口甜綿微苦,溫和,無刺激感,余味無窮。 竹葉青酒作為中國的一大名酒,其釀造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

最古老的。

5. 贊美竹葉青的詩句有哪些

情知天上蓮花白,壓盡人間竹葉青。

年代: 元 作者: 李治《鷓鴣天 遺山樂府下附》雪圃芹芽白,江醪竹葉青。年代: 清 作者: 錢敬淑《泊浦子口》雪花散作楊花片,酒色酤來竹葉青。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曉醒追思夜來句四首》紛紛羔膻趨河洛,為見深宮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陳普《詠史下·晉武帝》病肺還孤竹葉青,小園春去尚深扃。

年代: 宋 作者: 陳造《復次韻四首》瀉我竹葉青,烹我翠云濤。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喜晴》勝賞須傾竹葉青,此花元自圣之清。

年代: 宋 作者: 李呂《和吳微明疏影橫斜水清淺七詠韻》看花令我憶金明,五月尊罍竹葉青。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榴花》勿與俗士對,且讀楚人騷。

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喜晴》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年代: 宋 作者: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