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金線吊葫蘆什麼戲

解夢佬 0

陽戲。張家界陽戲起源于清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于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張家界陽戲起源于明末清初,悠久的巴楚文化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張家界陽戲發祥于永定十三都,即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鎮犀牛潭一帶,當時還沒形成一個劇種,只是民間的草臺戲,也就是由民間音樂組合起來。

張家界陽戲的唱詞以張家界方言為主,它的特點是平仄音分明,兒化韻較多,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聲俱備。陽戲的唱腔屬民歌體結構,主要有十八調,其中又分正調和小調。正調以正宮調為主,另有蛤蟆趕釣、金錢調、小丑調、陰調、慈悲調、北河調等。

男女不分腔,已形成導板、滾板、散板、叫喊、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變化,其特點是“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

小調的演唱方法大部分保留原始民歌的特點,常用的有男磨子歌、女磨子歌、蘚草歌、香燈調、梁山調、觀花調、算命調、猜猜調、十打、唱古人、二十八宿、大四平三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