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傳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季羨林大師的自傳

《季羨林自傳》,“傳”到了95歲。一個文化“大家”,用書籍、用學問、用才智、用著作、用中西文化、用博大胸懷,用畢生精力疊摞起來的95年,該有多麼的厚重,多麼的豐富,多麼的輝煌,多麼的燦爛!豈是我輩所能感悟得了的?

在《自傳》的最末一小節“我不能封筆”里,季老道:“我現在雖然到了耄耄之年,但是,我自己曾在腦袋中做過一次體驗,結果是非常完滿。小毛病有點,大毛病沒有。豈止于米,相其以茶,對我來說,絕不是一句空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能封筆!”“從全世界形式來看,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怎麼能封筆!”“我現在自認為還有力量舞文弄墨下去。我怎麼能放棄這個機會呢?我不能封筆!”95歲的老人!何等的豪情壯志,何等的胸懷大任?豈止是“老夫聊發少年狂”?豈止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而如今,而今晨,98歲高齡的季羨林老先生駕鶴仙去,他不得不封筆了!對于死亡,人們常用的兩個字是“噩耗”,但我不愿也不想把這個兩個字用于先生之死。季先生在《自傳》“九三述懷”一節中道:“人們對自己的生死大事是沒有多少主動權的。但是,只要活著,就要活得像個人樣子。盡量多干一些好事,千萬不要去干壞事。”“我覺得,中國人民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成就了許多美德,其中一條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難道先生一生所做還有欠缺嗎?難道先生一生留給世間文化界、尤其是留給中印文化界佛教界的還少嗎?難道先生不該封筆歇息歇息了嗎?讓先生歇歇腳吧,讓先生安息吧!這不是噩耗,這是上天對先生的憫懷與眷顧。

2. 季羨林的經典語句都有

到這里看看吧:

季老最讓我有感觸的一句話是:“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我最近也發現,的確如此。

呵呵,小小的抒情了一下,其實季老的話很多都可以成為經典語錄的,以下是我在“中華.國學網”找到的季羨林經典語錄,希望能夠幫到你。

1、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2、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3、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4、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5、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6、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7、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我也曾長期虔誠地相信這一句話。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徹大悟,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涂。

3. 季羨林的經典語句都有

到這里看看吧: 季老最讓我有感觸的一句話是:“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

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為我最近也發現,的確如此。呵呵,小小的抒情了一下,其實季老的話很多都可以成為經典語錄的,以下是我在“中華.國學網”找到的季羨林經典語錄,希望能夠幫到你。

1、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2、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3、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4、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

忍者,相互容忍也。 5、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

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e68a84e799bee5baa631333264653463好的。 6、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

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7、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我也曾長期虔誠地相信這一句話。

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徹大悟,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涂。

4. 求一篇四五百字關于季羨林自傳的讀后感

花了近十天的時間,看完了厚厚的這本季羨林《我的自傳》。他的散文我是喜歡的,再加上近來媒體熱炒他的失畫事件。在圖書館看見這本書,我自然是不肯放下的!季老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無數,單就《東方學》中的梵文這一項,就足以使后人仰慕了。這是一種極難懂的印度佛教文字,至今國內以幾乎無人識得了。也就是這種文字,季老潛心研究數年,在文革期間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傳達室里翻譯了數百萬字梵文作品。其他各門類學科均有建樹,幾十年研究學問筆耕不已,孜孜不倦終成大家。是當今國內文史類公認的大師。其實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對于季老的任何評價,再多的贊美之詞都是徒勞的。我能做的不過是想抒發我的一些感受吧。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凡成就大學問者,出身不是書香門第,便是沒落的官宦人家,像季老這樣出身貧寒的真是少之又少!他出身一個北方的農民家庭,沒有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除了一個有遠見的叔父鼓勵他讀書外,其他與一般的普通農民無異。他是怎麼從一個農民的兒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這一點給我的感觸頗深!我想,他個人的天賦加勤奮是主要的,當然,當時民國時期的教育制度并非像我們現在想象的那樣糟糕,他6歲入私塾,7歲入新式小學10歲以學外語,大學期間因成績優良獲得家鄉縣政府頒發的獎學金。這些好像與我們現在教育模式幾乎一樣。我也想不明白。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點是樸實,看他的散文就如同與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談。你不會有生疏難懂的感覺,而且文字又不失優美。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我想季老的文風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這樸素了。這樣的文風不知是否與他的出生與人品有關呢?我認為是有關聯的,另外留學德國10年也是有一定關系的。日爾曼民族就是一個很樸實講究規矩的民族,10年也許會在他身上有一定影響。

謙虛與樸實是一對孿生兄弟,謙虛的美德在季老身上也是完美的體現。在近日發表的《病榻雜記》中他三辭大師稱號{一辭國學大師,二辭學界泰斗,三辭國寶}他表示:“三頂桂冠一”,還我一個自由自在的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歡喜。”這在當今十分浮嘈的社會中可謂涇渭分明!

明年將迎來季老的百年壽辰,衷心祝愿他健康長壽!

5. 自傳優美句子短的

1、陽光照在波光細細的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光的碎銀,又像被揉皺了的綠緞。

2、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轉眼間,天水相接的地主出現了一道紅霞。

紅霞的范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里。

3、天,像琢磨得非常光滑的藍寶石,又像織得很精致的藍緞子。看上去,它好象離你很近,只要一舉手就可以摸到一樣。

它又好象離你很遠,怎麼也不能接近。藍瑩瑩的天空陪襯著雪白的云,煞是好看。

4、暮春的風挾著輕微的涼意,吹在臉上身上,分外舒適。山坡上迎春花的枝條亂蓬蓬地垂掛著,明艷艷的花蕾金黃耀眼;山桃花盛開著,向上撐著火一樣美麗的傘。

5、當炎熱的夏季來臨時,一棵棵清秀的柳樹立在池塘四周。那麼蔥蘢,那麼朝氣勃勃,就像一個個害羞的新娘,身著碧綠的衣裳,頭上垂掛著一串串碧綠的珍珠。

微風拂來,輕輕搖擺著,更是婀娜多姿。 6、暮色朦朧,淺灰的蒼穹漸漸地變成了深灰。

血紅而無光芒的落日親吻著瘦骨嶙峋的山脊,慢慢地下落只剩下小半邊臉了,眨眼間,太陽完全消融在深灰色的群山懷里。 7、冰雪剛剛融化,小草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從大地母親的懷抱里調皮地伸出一個個嫩綠的小腦袋,那麼細弱,那麼嬌小,但它們不畏嚴寒,迎著春風跳起歡樂的舞。

8、湖面上滿鋪著一層水浮蓮,翡翠色的小圓葉中間開著金光閃閃的小黃花。放眼望去,金光閃爍,仿佛天公特意為裝點湖面,往上邊撒著一層金星似的。

9、霧靄消散了,銀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婦的喪服,覆蓋著廣闊的沙灘。河面沒有一條船只,甚至看不見一絲微波,河心河岸,到處是一片寧靜,這寧靜有如死亡帶給受盡苦難的病患者的一種無休止的安寧。

10、月光灑滿了這園庭,遠處的樹林,頂上載著銀色的光華,林里烘出濃厚的黑影,寂靜嚴肅的壓在那里。噴水池的噴水,池里的微波,都反射著皎潔的月光,在那里蕩漾,她腳下的綠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軟無聲的在受她的踐踏。

11、不知什麼時候起了霧。黎明時分,濃霧像棉團似的從上游滾滾而來;爬上河岸,越上樹叢,向兩側泛濫開去……濃霧塞滿了小棚,沾在臉上濕漉漉的、滑膩膩的;我們誰也看不清誰的臉。

12、正是荷花成熟的季節,一朵朵荷花含苞怒放,滿田野里的荷田閃爍著金光,一簇簇的荷花有的帶著水珠乍開,有的含苞吐蕾,有的像個含羞的少女似開非開。一朵朵飽滿的蓮蓬,擠滿荷田,等待著俏麗的客家采蓮女來采摘。

13、風,那麼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清風飄來,如同母親的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那種感覺,帶有絲絲涼意,讓人心曠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羅綢緞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賜予人類最為珍貴的。

14、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15、寧靜的夏夜月朗風清,總是能給我一種清逸嫻靜的感覺。

明凈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傾灑,清光流瀉,意蘊寧融。月色柔和而透明,輕盈而飄逸。

6. 懷念季羨林的文章寫感處最深的句子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母親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后,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常會浮上心頭.請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讀一讀. 后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后來到了德國,來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多麼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呼喚著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喊一聲——母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里,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是母親養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麼能不稱之為“寶”呢? 季老說教材編寫者對入選文章進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懷念母親》,他只說了幾句話,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于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于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于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干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學習季老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如何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當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入選教材之后,有多處改動.并不是編者自認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與前后各篇文章之間有聯系,把它選出來作為獨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學生學習,有必要盡量減少這種聯系帶來的閱讀障礙,此其一;其二,為了便于小學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頭緒也簡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動。

7. 表現季羨林寫作特點的句子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辭害義。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工具,得魚可忘筌,見月當忽指。

季先生并不強作才子姿態,口吐蓮花滿紙錦繡,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時濟世。他的生活平靜如水,純凈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樸素之中,有對造化的感恩,對弱小的憐憫,對悲苦的達觀,博愛慈悲一往情深。

8. 有沒有關于季羨林的自傳

一、我的童年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 七十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于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

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

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

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

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

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父輩們 我們家據說并不是一向如此。

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

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

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里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諭,也算是最大的官。

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

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里去揀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最后還是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

“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后,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

于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每天最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

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了;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

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四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

我吃起來,仿佛是龍膽鳳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

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揀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

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喜歡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面粉,貼了一鍋死面餅子。

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后,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

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

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開始認字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4歲到6歲之間。

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麼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麼《百家姓》、《干字文》之類的書籍。

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里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

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后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周。

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據說他從來不到官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