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佤、景頗、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象腳鼓是傣、佤、景頗、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的打擊樂器,流行于云南西雙版納等地。象腳鼓,又稱為光亞或光吞,意為長尾巴鼓或短鼓。
象腳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腳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幾塊木料拼粘)制作,通體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鳴體,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細牛皮條勒緊,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調節其張緊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裝飾圖案,有的還在鼓身上系有花綢帶和彩球。
演奏象腳鼓的時候,將鼓帶挎于肩上,鼓身斜置于左側胯部,鼓面朝前而高,鼓尾朝后著地,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微彎、足尖著地,身體略向右傾斜。左手扶鼓框邊緣,以食、中、無名、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拍擊鼓面,右手多擊重拍,用半握拳捶擊。
演奏方法有正拍、悶拍、指拍(用一個指頭)、掌拍和拳擊等。在演奏高潮或情緒熱烈時,甚至手肘和腳掌、膝部也參加擊鼓,彎身扭腰、千姿百態。可擊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復雜的節奏,并可千變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