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湯圓的句子
湯圓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元宵與湯圓不同的是元宵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滾動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較薄、表面是干的并且沒有痕跡,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此種做法在北方比較盛行。南方多為湯圓則是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圓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搟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做得好的湯圓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圓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分,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又有元宵節起源于漢朝之說,民間流傳著因周勃、陳平去除了呂室的勢力,而日子剛好為正月十五日,漢文帝為紀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間與民同樂,并并把此日訂為元宵節,至漢武帝時、司馬遷在太初歷中把元宵節列為民間節日之一。盛于隋宋,有“宋時湯圓隋時燈”的說法。
溫州鰲江流域到冬至有吃蛋湯矢的習慣。學名冬至丸,俗稱蛋湯矢,或金團。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見說誰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上元竹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