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壯族的“扁擔舞”源于舂米的勞動生活,是從“舂米舞”而發展為用扁擔敲打板凳的形式,人們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
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于是慢慢改為用長條凳。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
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桿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系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扁擔舞表演時人數不限,但必為雙數,二、四、六人均可,舞者持扁擔面相對站于板凳兩旁,按規定的點子擊打舞蹈。
時而豎握扁擔互相對擊,時而又橫握扁擔,以兩端敲擊凳面。有時于板凳兩側的二人作一組互相對擊,有時又可轉身與旁邊一人為伍對擊,中間還可穿插以四人為一組的斜向交叉擊打。
扁擔舞的表演服飾為壯家婦女平時所穿的生活服裝,包花頭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長褲,系胸兜;道具有板凳扁擔兩樣,板凳為木制,長約七尺,寬約一尺二寸,高約一尺五寸;扁招為竹制,長約四尺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