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收姜維》、《百花亭》、《戰洛陽》等。大平調(又名大油梆、大梆戲),是河南省、山東省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平調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大平調。
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西路大平調和河東大平調。
大平調的腳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
大平調唱腔音樂屬于梆子腔系統,為板式變化體,在音樂板式結構上與山東梆子和豫劇多有相同之處,但是在藝術風格上遠比豫劇更加粗獷,較有山東地方特點,尤其是東路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