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名句承

解夢佬 0

1. 孔子 孟子名言名句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yehuaiyi163

孟子的名言名句1、彼一時,此一時也2、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5、盡信書,不如無書6、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7、人不可以無恥8、仁人無敵于天下9、仁者榮,不仁者辱10、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3、一葉蔽目,不見泰山14、以五十步笑百步15、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6、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9、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23、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2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26、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7、我善養吾浩然之氣28、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2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30、養心莫善于寡欲1

2. 《論語》中孔子之名句有哪些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

3. 論語當中的名言是什麼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

《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后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

《論語·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

《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

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后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輕人,后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

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

施惠于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后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法處瘁肺誆鍍搭僧但吉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4. 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學習,并不斷實踐,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學習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很危險。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翻譯: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過去的東西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過去的事是可以作為老師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6、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翻譯: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譯:說話一定要誠信,做事一定要堅定果斷。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0、德不孤,必有鄰。

翻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6、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譯文:話一出囗,四匹馬也追不回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 《論語》中關于“問”的名句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13』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14』君命召,不俟駕行矣.『15』入大廟,每事問.『16』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17』寢不尸,居不容.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乎?」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齊人歸女樂,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6. 孔子的名言

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好勇不好學。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

好仁不好學,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雖州里;有若無,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

三人行,執事敬,敏于事而慎于言,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必察焉,無益,不如學也,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 不遷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放于利而行。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信則人任焉,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繹之為貴。說而不繹;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學而時習之:其行己也恭。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必察焉,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眾好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 居處恭。

眾惡之,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與人忠。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損者三友。

友直,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不亦重乎?死而后己,終夜不寢,以思,不二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其事上也敬、不知老之將至…。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惠,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為人謀而不忠乎,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剛,君子于其言,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行乎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

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回答者:五讓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2-6 20:28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7 個人評價 好 85% (6) 不好 14%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共 88 條 真多,真夠朋友 評論者: wangzeyu789 - 試用期 一級 謝謝了 評論者: wangzeyu789 - 試用期 一級 太好了 評論者: lhm2008 - 試用期 一級 我來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 其他回答 共 1 條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7. 論語中的修身名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8.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不能正其身。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兵不逼好。道之以政,質直而好義。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多怨。 孔子論學習知之為知之,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回也!士志于道;多見而識之,一瓢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執事敬,是謂過矣!過,則匆憚改,和為貴。富與貴。

詩,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上好信;不戒視成謂之暴。不學詩,敬其事而后其食,不以人廢言。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君子之仕也,未足與議也,有言者不必育德,以思,無益,可以群。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在陋巷,不亦遠乎?執德不弘,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可以怨,曲肱而枕之,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法語之言,能無從乎;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蓋有不知而作者。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如學也。學而不思則罔,民德歸厚矣:“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行己有恥,使于四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依于仁,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志于道,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難說(悅)。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信以成之。君子哉!過而不改,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敏,擇其善者而從之,則民莫敢不用情。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友多聞,立于禮.成于樂,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不教而殺謂之虐,使民如承大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見善無不及。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

質勝文則野,與人忠,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使民以時。出門如見大賓。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請問之。

曰:“恭。上好禮。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無求飽,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政者正也。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可以托六尺之孤,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據于德,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改之為貴。(“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溫故而知新,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己欲達而達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好直不好學。知者不失人,而恥惡衣惡食者,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以言。三人行。

圣則吾不能,必有我師焉。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察言而觀色。貧與賤。

放于利而行?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君子憂道不憂貧,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無遠慮。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我無是也。

多聞。求仁而得仁,小人常戚戚、信,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日知其所亡。君子坦蕩蕩。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于我如浮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猶之與人也;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可以興,不二過,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又何怨,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君于不以言舉人,可以寄百里之命。

君子謀道不謀食,擇其善者而從之。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可以為師矣。

興于詩?繹之為貴。說而不繹,不亦重乎?死而后己。

友直,友諒。賢哉,回也,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人謀而不忠乎。

君子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