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是發源和流行于四川、重慶地區的曲種,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后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過去都以女演員為主,男演員為輔,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彈奏樂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舊稱海湖班。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并參與合唱幫腔。
清音的音樂曲調,分大調、曲牌、小調3類。音樂結構有曲牌聯套體、板式變化體和單曲體3種。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余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
現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舞臺,改坐唱為站唱,并有對唱、合唱或獨唱加伴等形式。表演時演員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擊竹鼓以控制節奏及演唱速度,伴奏樂器有檀板、竹節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四川清音音樂曲牌十分豐富,結構形式有單體、聯曲體和板腔體。在潤腔方面運用哈哈腔和舌尖彈音是其突出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