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將風箏的一根支撐桿的一端,從風箏的背面插到風箏一側的連接入口中。將另一頭綁在尾部,綁在尾部一手指長度的位置,然后剩下的一條主線要綁在另外的線上。最后把綁風箏的線分成五份,把那根線綁在約五分之三的位置即可。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發明的物品。風箏是由糨糊、紙刀、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等物品制作的。風箏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
風箏做法: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變軟,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為稍后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英寸及23英寸。
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英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分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后,就可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