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表達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荷塘月色》朱自清 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體會其含義和在

一般都認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是“文眼”,確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所謂“文眼”,是我國散文創作的經驗總結。古人說:“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會有虛實,題旨才會有隱現。起首句“心里頗不寧靜”,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緊接著由此自然地破題,點出“荷塘”與“月色”。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才想起荷塘,繼而夜游荷塘。這個“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調。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于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郁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籠罩了全文。

2. 荷塘月色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第一段第一句

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第三段,倒數第二句.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第六段,最后一句

最能表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心情的不寧靜——游荷塘排遣不寧靜——喜悅與哀愁——惦著江南更添苦悶——回到現實,仍不寧。

行文順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蹤為序:出門——緩步前行——荷塘——荷葉——荷花——月光——樹木——山色——懷古思鄉——進門。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是什麼,這句話的

感情基調:一般解讀為“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

說它有 淡淡的憂愁,讀者一般都能理解和接受。在文中,作者開頭寫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想在夜深人靜之時到月下的荷塘散步以排遣。

主 旨:歷來對《荷塘月色》的主旨都是人們爭論的一個問題,但在最近的說法是《荷塘月色》坦露的乃是一個正直的文弱書生面對冷酷現實時的無奈的心路歷程。 寫作特點: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寫景、抒情的結合之上有獨到之處。 2、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想和想象。

3、用詞精當,富于表現力。

4. 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調

《荷塘月色》一文的感情基調,一般解讀為“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

說它有淡淡的憂愁,讀者一般都能理解和接受。在文中,作者開頭寫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想在夜深人靜之時到月下的荷塘散步以排遣。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語),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陰森森的,有些怕人”;樹“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燈光也“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些景語無不體現出作者那憂郁的感情。

特別是作者在文中的獨白,更是直接抒發了心中的苦悶:“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而又沒有勇氣去抗爭的惶惑、憂郁、苦悶的感情,無不一一顯露。

所以,有淡淡的憂愁,甚至較濃的憂愁的解讀,讀者能充分理解和接受。但是,對于“淡淡的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全文”,教參一般的分析解說是:作者忽然想起月光下的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邊,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由此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于是斷定作者的淡淡的喜悅也是籠罩全文的。

如此的解讀,明顯中氣不足,簡單乏力,讀者難以信服。其實,對“淡淡的喜悅”感情的解讀,不應單單指向景物描寫,還應該指向人,指向貫穿全文的對女性美的描述。

首先是指向妻子,也即孩子的母親。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中國人認為,上天能造萬物,也就能救人類,父母即能生兒女,也必能保護子女,所以人在處境困難時,總是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予援助。

文中開頭和結尾所寫到的妻子,其實就是母親的形象。母愛是一種超越功利得失,超越階級政治的人間至愛。

作者面對白色恐怖的黑暗現實,心中充滿無奈的苦悶、憂愁、矛盾,當然是“不寧靜”的。與現實相比,作者有家,家中有妻有兒,是黑暗中的一塊樂土,一處港灣,作者處在其中,心是踏實的,寧靜的,有淡淡的喜悅的。

其次指向女性的外在美。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女性的外在美,猶如春天的花朵綻放著獨特持久的魅力,好像夏日的陽光釋放灼人的熱情。

作者在寫田田的荷葉時,想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寫荷花時想到了“剛出浴的美人”,用上了女性化的“裊娜”、“羞澀”等詞語,這些和作者在《綠》中用“少婦拖著的裙幅”“初戀的少女的心”來寫梅雨潭的綠,在《威尼斯》中“鮮明亮麗的少女”來寫威尼斯的建筑藝術,在《看花》中用鄉下姑娘來寫梔子花等一樣,無不透露出喜悅之情。 再次是指向女性的青春美。

作者在文中寫到了江南采蓮的舊俗,說“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由此認為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一個風流的季節”,并且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作證明,那“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的情景,恐怕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都要心動,而才情滿腔的作者,心中能不漾起淡淡的喜悅嗎? 最后是指向女性的內在美。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這是作者在文中所引的南朝樂府民歌代表性作品《西洲曲》中的句子。

如果說上面的《采蓮賦》寫出了初夏時節,男女青年以心相許、和樂歡快、熱鬧風流、充滿青春氣息的話,那麼此《西洲曲》則表現了女性“思郎郎不至”惆悵滿懷,但又“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的對愛情的追求和向往。面對如此美好的心靈,如此純潔的感情,作者心中難免會激起喜悅的波瀾。

5. 荷塘月色朱自清抒發作者情感的句子

抒發作者情感的句子: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作者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從下文“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

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傳統觀點認為此文表現了朱自清苦悶彷徨的情緒的基礎上 ,從“荷”、“月”文化特有的內涵等角度提出了朱自清旨在托物言志 ,以“荷”明志 ,表達了朱自清的人格理想 ,即 :潔身自好 ,不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污.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作品名稱:荷塘月色創作年代:1927年7月作品出處:《朱自清全集》文學體裁:散文作 者:朱自清字 數:一千三百余 作品原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

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

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 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