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表達孝順父母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孔子論語中關于“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于“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擴展資料: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于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2. 求所有的孔子關于孝順的名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譯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說:“所守的約言符合道義,所說的承諾就盟能兌現。態度容貌符合禮儀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說:“后生小子(弟子在這里指的是年紀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務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便敬愛兄弟。寡言少語,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3、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于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4、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為謚號)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孔子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復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照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5、孟武伯(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6、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7、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問孝,孔子說:“兒子在父母面前經有高興的神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菜佳肴,年長的人吃喝。

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麼?

8、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9、宰我(孔子學生)問:“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喪,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習禮,禮儀必定會廢棄掉,三年不去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陳谷既然已經吃完了,新谷又已出來,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一個輪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個白米飯,穿花緞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搶著說)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才不這樣干。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來,孔子說:“宰予不仁啊!兒女生下來,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10、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其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聲。孝為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悌為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是仁的基礎吧

3. 孔子說的孝道名言

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翻譯: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翻譯: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三、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翻譯:孔子說:“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五、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而不擔憂別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 關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5. 孔子關于孝的詩句

答案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為政第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還有這些

孔子對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體行為,典籍中還有如下一些記載: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并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