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是因為他愿意為別人著想。孔融讓梨這件事,其實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后人杜撰的可能性很大。但孔融讓梨這件事,讓我們能看出他小時候的個人品德修養很好,讓梨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為他人著想。
漢代,是一個非常注重道德的朝代,對父母講究孝,對兄弟講究悌。而兄長和弟弟之間,也是長幼有序。孔融生在這個年代,自然學到了一些很好的優良品質。
按照古時候的這種標準,弟弟讓梨給哥哥,是尊敬兄長,可是換個角度,哥哥讓梨給弟弟,也是愛護弟弟。這一則故事被寫進小學課本里,意圖已經很明顯了,我們要弘揚這種精神,懂得謙卑,懂得為他人著想。
孔融讓梨讓出了先進的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幾歲的孩子很難做到如此,這件事帶有一點理想主義的色彩。君君臣臣父父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乃封建社會德育內容的精髓所在。
孔融姓孔,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可以說孔融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圣人的鮮血,有著最優秀的優良血脈。歷史上他頗有建樹,作為東漢時期的文學家,孔融一度成為“建安七子”之首,具有圣人遺風,在當時的影響是很大的。
當時孔融效力與曹操,最終孔融卻死于曹操之手。當時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意思就是說,當時孔融認為自己是曹操身邊說話很有分量的人,卻不顧曹操的感受,言語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最終的下場是很慘的了。